当前位置: 放生善缘中心 > 法师开示 > 拾金不昧:师生间的智慧传承
拾金不昧:师生间的智慧传承
发表日期:2024-04-20 10:07| 来源 :本站原创 | 点击数:106次
本文摘要:当然,我不会花很多时间去了解佛教的现状,因为我从不与人交流,也很少看佛教杂志,但通过耳濡目染,我可以总结出整个社会的大趋势。一个人出家后,起初并不太重视戒律的遵守

师生问答

老师是否设定了你的关怀程度!是僧侣的教育、信徒的教育?还是生死攸关?

您所说的制度是佛教团体的制度,还是依附于僧伽的制度?谁来建立这个体系?您对这一制度有大致的概念吗?

您住在山中,与外界没有联系,您如何了解和把握时代和佛教的现状?

僧人对选举等政治应持何种态度?

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的亚运会,当时我谈到了非人道的问题,据说在乒乓球比赛的时候,有乩童在操作。即使在运动场上,也有这样的事情,现在有很多禅宗功夫的修炼,对初学者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不知老师对此有何看法?或者遇到信徒问起,该如何回答?

我从研究所带回了六年的书籍,但不知如何阅读才能使其更加扎实有效?

如何正确使用练习方法,如何判断练习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并加以选择或掌握?

一个人出家后,起初并不太重视戒律的遵守,但后来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由于无知无识而犯下的过失显现出来,阻碍了他在禅定方面的修行。从那时起,他就非常重视个人戒律,并积极督促他人也这样做。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我住在一个以持戒念佛为主要目的的道场(主要是因为这里没有对外活动,常住的一切举措都必须以寺院信众的事业为重),这让我很困扰。因为我自己没有能力修行,而且我仍然渴望了解戒律的意义和精神,所以我来到这里居住。

问:老师先生是否规定了您的关怀程度!是僧侣的教育、信徒的教育?还是生死最重要?

师:总的来说,我对当今佛教社会有四个关注:

第一,澄清概念: 其實,我覺得無論是出家人或在家居士,在學佛方面,最重要的是先要建立 正知正見,因為這是一切修行的先決條件,所以我比較關心這方面。所以,尽管现在有很多人在搞僧伽教育,或者有很多大型的讲座、磁带,但我担心的是,有多少人能真正通过这种方式树立正知正见。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很多观念与中国的民间信仰和习俗混杂在一起,早已不是纯粹的佛教。所以,对于这种共业,除非你去看原典,或者有比较清晰的修行体验,否则很难界定什么是正知正见。因此,我个人首先强调的是:树立正见,厘清概念。

其次是修行的落实:有了正确的观点之后,还要有一个清净的方法来修行,而现在市面上流传的方法越来越多,甚至包括所谓的前世疗法等。在这些五花八门的方法中,有很多不同的修炼方式。在这些方法中,有些是邪法,有些虽然不是邪法,但效果也不是很好。因此,如何确认所使用的方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呢?这是我努力的另一个重点。

第三,体系的建立: 佛教从释迦牟尼佛时代在印度的那种钵盂化的生活方式,延伸到中国慢慢形成了所谓的丛林制度。丛林制度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所以现在进入工商业时代之后,这些制度就不再适用了。所以,这个时代的僧人注定要比过去更辛苦。因为在这个时期,很多人不可避免地要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如何为下一代建立一个合法、有用的制度,是当今佛教的另一个重大课题。

最后是人才的培养:现在很多人会说:"我们要为佛教培养人才!但我们从哪里培养人才呢?如果观念不明确,如果修行方法不落实,如果我们的制度还处于混乱状态,如果人心不安宁,又怎么能培养人才呢?所以,人才的培养确实很重要,但只有明确了理念,落实了实践,建立了制度,才能取得实效。

因此,明确理念、落实实践、建立制度、培养人才,既是纲,也是序。

问:导师所说的制度,是佛教界的制度,还是依附于僧团的制度?这个制度又应该由谁来建立?您对这一制度有大致的概念吗?

老师 制度的建立当然要考虑到僧伽,因为居家者基本上依赖于僧伽。至于制度由谁建立?这就像戒律一样。佛陀制定戒律已经两千五百多年了,戒律与当下的因果已经有很多出入!因此,有人呼吁我们自己制定一套新的戒律,但谁来制定呢?有这样的人吗?谁能代表佛陀制定戒律呢?

但我觉得这其实不是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这就像在中国,当百丈禅师开始建立丛林制度时,还是有很多人不以为然!他们批评他说:"这既不是大乘,也不是小乘,这是什么宗派?" 但为什么后来被广泛接受了呢?其实,只是因为它很实用!因为它符合当时的需要,一些人逐渐接受了它,实践了它,久而久之,它真的成了一种模式。特别是在这个民主和多元化的时代,不可能规定说:"嘿,你们都得听我的!你们都得听我的 但只要你提出的方法是好的,就会有人愿意接受。

问:要有机会提出僧侣制度,还必须生活在僧团中。

答:有实际生活经验当然更好。

问:讲话声音可以大一些!

答:不行!这有两层意思:第一,如果你只是为某个寺庙建立制度,而你又在寺庙里生活过,那么因为你对寺庙比较了解,你建立的制度就会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二,如果不只是为某一个寺庙,而是为整个佛教,当然更需要到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因缘去学习;如果只是局限在一个小地方,就不容易提出一个适合所有人的制度。

问:您常住山中,与外界没有联系,如何了解和把握时代和佛教的现状?

答:我虽然住在山里,但并不是完全与外界隔绝。当然,我不会花很多时间去了解佛教的现状,因为我从不与人交流,也很少看佛教杂志,但通过耳濡目染,我可以总结出整个社会的大趋势。其实,有时候你身在其中,但还是身在其中。但当你从其中走出来,稍微看一下,就会豁然开朗。

这是我的经验,不光是佛教,有时候我们去买东西,离得越远看得越清楚,一大堆东西,你远远地看已经能看出哪个好;但如果离得近了,看了很久,还是一头雾水。

拾金不昧:师生间的智慧传承

问:僧侣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政治--比如选举?

答:对于这个问题,我基本上有两种态度:

第一,一开始不必担心,因为作为普通公民和僧侣,我们对此无能为力,这只是浪费时间!我们首先应该努力专注于个人的佛法修行,等我们慢慢有了成就,那时候就不是你来管了,而是别人来向你请教。大家都知道,现在很多高官和群众代表都会向当代一些比较有名的大师请教。所以,我不主张僧人直接参与民意代表的选举,或者成为政治官员什么的。因为一方面,我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另一方面,即使第一次竞选成功了,下一次呢?我不知道!如果一味依附党派,随着党派的兴衰而更受欢迎,不仅会失去你的政治立场,还会损害僧伽的形象。

因此,我 "立志为国师"!当我们在修行或在教众中逐渐获得大德时,自然会有人来向你请教。我们也很乐意贡献自己的智慧,让这个社会更加和平稳定。

让我们来看看,释迦牟尼佛本身就是王子出身。因此,在他出家之后,很多国王都会向他请教政治问题,虽然他也不妨用自己的智慧帮助这些国王和大臣们解决一些问题,但他仍然出家为僧,不干预政治!所以我觉得,在人生的这个阶段,还是好好修行吧!当有一天别人让你当国师的时候,你再出来!

问:说到刚才的非人问题,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的亚运会,据说在乒乓球比赛中,甚至有灵媒在活动。即使是在运动场上,这种情况也时有发生,而且现在有很多禅宗功夫,对初学者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不知老师对此有何看法?或者当有信徒问我时,我该如何回答?

答:我相信,在未来的时代,一方面,各种宗派会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这种非人的 干扰现象会越来越强烈。你看,开始只是宗教,后来变成气功,现在连运动都变成这样了,再过一段时间还会有什么花样呢?我也不知道!所以,这个世界鱼目混珠的情况一定会越来越严重。因此,就我个人而言,宁可笨一点,哪怕是蜗牛学步,也不轻信那些 "无凭无据,但见效快的偏方"。

比如,在我初学佛法时,曾有机会接触密宗。我相信,以我敏感的体质,如果学了,一定会比别人更容易上路;但我心里一直有一个疑问,到时候,你可能不知道自己现在的状态是自己修炼的结果,还是自我暗示的结果?还是自我暗示?甚至是鬼神附体的效果?因为没有判断力可言,所以我宁愿两者都没有。

现代异教、神鬼之所以会如此流行、猖獗,那是因为愿意像我这样 "蜗居 "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喜欢吃快餐面条 "俗而大碗";这种风气如果不能改变,我相信非人类干扰的现象会越来越离奇,甚至不仅仅是运动,将来连药物、催眠什么的乱七八糟,都有可能。

按照我的习惯,对于新奇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总是持比较保守的态度。我还是相信源远流长的经验,已经实践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即使未必那么一蹴而就,但也不会有太多不可预知的后遗症。即使是科技产品,如新药、电脑设备等,也不要急着去做它们的试验品吧?因为这还是未知数!我还是等很多人试验过,证明没问题后再用吧!

问:我从学院带回了六年的书,但我不知道如何阅读才能更扎实有效。

答:很多人经常问这个问题: 我怎样才能更有条理地修持佛法或阅读书籍?过去,我的回答总是 "读书可能没有什么顺序,但是读完书之后,有一个系统就好了。但今天我想借此机会谈谈我的个人经历。我自己读的书居多,但什么时候读这些书呢?一般有两个原则:

首先,我在日常生活中读过一些书。比如《华严经》和《大般若经》,虽然我没有全读过,但我大致知道《华严经》和《大般若经》属于那一类经典。即使是世俗书籍,也大致如此。因此,无论是在读书时,还是在生活中,如果我有一些更深的感受,愿意深入其中,那么我就知道下一步该继续读哪本书了。这能画出一条直线吗?绝对不能!因为这就像一棵树,从根部开始生长,然后慢慢长出枝叶,但枝叶既不笔直,也不同步。你可能会偏向于某一枝叶的发展,比如,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你会一直读下去,直到读到一个段落的末尾,然后你觉得自己吃饱了,可以休息一下了。于是,你就会转向其他方面。但是,因为它仍然是从树根发展而来的,所以并没有脱节。由此,我们一方面知道世界上有这些书,同时又意识到我现在对什么感兴趣,这样你就逐渐建立起了你的个人体系。

由于每个人的业力不同,他的顺序或系统也会与他人不同。因此,很多人都很草率地说:"我来告诉你!我会告诉你第一本书需要读什么,第二本书需要读什么 ......"。这种说法不可信!相反,你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告诉一些过来人,然后他会告诉你需要深入了解什么,这样更符合实际情况。

其次,在思维结构方面,我是一个比较喜欢编织的人!怎么说呢?比如说,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就认为:在科学技术方面,物理是最重要的基础;在人格方面,心理、生理是最基本的;在社会方面,经济是最重要的轴心。因此,我在选题时,首先会抓住这些关键点,然后慢慢将它们交叉、串联起来。以佛经为例。既然中国有所谓的八大宗派,每个宗派都有自己的代表经典,那么在广泛涉猎的原则下,至少要先读这些经书。我不会只读《净土宗》或《般若经》。我希望先对整个佛教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深入。所以,从禅宗到净土宗,或从净土宗到密宗,我都能打通脉络、网罗、门径、滋味。

在学佛之前,我有一个愿望:我愿意读世间的好书,只要是 "有理有据 "的书,我都愿意读。因此,我既读佛经,也读《圣经》;但读了这么多不同种类的书,思想会不会混乱呢?我觉得不会!因为我的基本结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所以我可以容纳很多新的产品,而且仍然整齐划一。

问:如何使用正确的练习方法,如何判断练习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并加以选择或掌握?

答:我常说,除了在实践中花时间,还要在认识中花时间。因此,"如何正确使用练习方法?"这个问题永远不会有定论!但我们必须去观察,一方面观察你当下的状态,另一方面保持开放的心态!这从来都不是最好的。因此,正是通过观察、思考,甚至实验,我们的练习方法才会更加精确和完美。

至于 "我们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与我们的知识有很大关系!当初,我们在农禅寺打禅七的时候,有的人打出了心满意足的妙报,于是有人就想,这个人是不是开悟了?当然,没有经验的人无从判断什么是开悟,但有正确知识的人,即使不知道什么是开悟,至少也能分辨出 "什么不是开悟"。但如果有正确的知识,即使不知道什么是悟,至少也能说出 "什么不是悟"!同样,对于禅修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如果有很好的认识,就能做出更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如果把握不好,那我就干脆告诉你:"佛斩佛,魔斩魔;舍得舍得,舍得舍得,舍得舍得,舍得舍得,舍得舍得,舍得舍得,舍得舍得!"这才是最靠谱的。

问:一个人出家后,起初不太重视持戒,但后来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由于无知无学而犯下的过失浮现出来,阻碍了他修习禅定。从那时起,他就非常重视个人戒律,并积极督促他人也这样做。请问老师对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答:戒、定、慧三学是一切修行的总纲,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戒律的精神和文字是有区别的。笔者认为,在当今时代,如果拘泥于《道德经》的戒律圣言,就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和人事上的错位。至于戒律的精神,主要是出离心、菩提心、大悲心,我在《戒律文集》中已有阐述。

其次,"因无知无学而犯下的过失,并不妨碍一个人在禅定方面的修持"。在我看来,除非犯了 "不可悔改的重戒",否则过失并不严重。除非一个人对戒律的看法过于偏颇,或者对自己的要求过于 "完美主义",或者夸大了小戒的罪过和恶报,并为之烦恼。

因此,应该通过观察 "无常、无我、罪空 "来放下心理负担。

问:我住在一个以持戒念佛为主要目的的道场(主要是因为这里没有对外活动,常住的一切举措都必须优先用于会众的修道工作),这让我很烦恼。由于我没有独立修行的能力,而且我仍然渴望了解戒律的意义和精神,所以我来到这里居住。

在日常生活和与常住相处方面,我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但主要问题来自思想和修行方法上的差异。在修行方法上,我习惯于数息,也喜欢参与谈话(虽然我也曾聪明地尝试过其他方法,但最终还是回到了数息),但在与常住的相处中,我发现自己的思想观念与常住有很大的差异!我反思的主要原因,除了三时参禅,都是话头的因缘,还因为如果有问题,也是话头容易引导)。

这次禅修结束后,直到回到常住地,我才意识到其中的益处,心中那份平静、稳定的觉知也越来越强烈。因为这次讲座的主题确实是我想探究和了解的,所以我能够把这个主题放在心里,看得很清楚,同时也能偶尔在心里打一下小疑。只是回来后,为了强调开口念佛的重要性,不得不念佛,所以不想与众不同。(为了社区的和谐,我不会划清界限,大喊 "我要加入对话!")。因此,在念佛的时候,我也尽量注意自己的头部;但要保持头顶佛号是非常困难的。至于其他时间,则非常零碎。我怎样才能安然面对这种情况,又能始终如一地用功呢?

答:禅定的要点在于保持疑惑的感觉,而不是一味地执着于 "问题"。因此,在念佛的当下,不必执着于 "问题",那样只会徒劳无功,徒生烦恼。倒不如在称念佛号的当下,将佛号作为 "摄心 "的方便,或口念或心念,或耳听或心听。一面专心念佛号,一面回向打妄想。待心念逐渐稳定,或疑念再起,或心念更加稳定时,让其自然浮现,便可事半功倍。


参考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