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放生善缘中心 > 法师开示 > 迅速掌握《无量寿经》的实用策略:第三十三章精华汇总
迅速掌握《无量寿经》的实用策略:第三十三章精华汇总
发表日期:2024-04-20 10:23| 来源 :本站原创 | 点击数:269次
本文摘要:这些都是因为贪、嗔、痴,造了恶业,违背了天地鬼神和自己本性良知的善意,肆无忌惮地犯下罪孽,罪孽深重,天地鬼神必然会夺去人的寿命。指自己的勤奋,"。注释(1)(祖宗不

劝学篇三十三

净空法师讲述

劝进品(1)第三十三

释论》从本品开始,世尊在本品中说明了娑婆世界的状况。众生业障习气深重,三毒炽盛,沉沦六道,受无量苦。因此,佛陀鼓励我们弃苦从善。他鼓励我们精进求生净土。

注释

(1) (劝谕)劝勉晓谕。(培养)鼓励我们更加勤奋努力。

世人皆以急难为务,于极苦①之中,勤劳②以自给。尊卑、贫富、老少、男女,积思累虑(3) ,以心行道(4)。

释义:世人在妄念的驱使下,努力去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他们不关心生死和出三界的大事。因此,在这个极苦极恶的世界里,他们孜孜不倦地经营、创造,忙忙碌碌,只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各阶层的人,无论高低贵贱、贫富贵贱、老少男女,都在妄心的驱使下,每天都在千方百计地打着算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大多是损人利己的。

注释

(1)(剧恶与极苦)"剧恶 "指十恶业,"极苦 "指五浊恶世之苦。

(2)(勤身和营生)"勤身 "指自己的勤奋,"营生 "指自己的经营和创造。

(3)(积念与忧思)"积念 "是回忆过去,"忧思 "是担忧未来。

(4)(为心所去)由妄想心驱使。

有一少一,欲求平等。财物之微,忧心忡忡①,水火盗贼,债主焚掠,流散摧残②。

释义》说,众生在没有财产的时候想争取,有了财产又怕失去。当他们拥有这些时,就会觉得自己缺少了那些,总想与别人平起平坐。有了,又担心会发生水灾、火灾、盗贼抢劫、怨气消散、债主灭门等意想不到的灾难。

注释

(1)(忧其非常)"非常 "指突然发生的意外灾难。

(2)(磨灭)消灭。身心受折磨,财物损失殆尽。

心生吝啬(1),无法舍弃(2),在生命的尽头舍弃财物,也无人追随。贫富一如,悲苦无穷。

释义:众生都很执着、吝啬,对自己拥有的东西放不下、舍不得。但在生命的最后,所有的东西都必须舍弃,一个都不能带走。无论贫富贵贱,这种现象都是一样的,都有无尽的烦恼和痛苦。

注释

(1)(心存悭吝)"悭 "是吝啬,"吝 "是固执。

(2)(放不下)指放不下,舍不得。

天下之人,父子、兄弟、夫妇,皆当相敬相爱,无憎无忌,有同无异①,无能觊觎爱惜。言色常和,无相违②。如果心口不一(3) ,嗔恨心丛生,来世嗔恨就会变本加厉,嗔恨就会成为大怨。世间之物,相害更甚,虽非一时,急则思断。

迅速掌握《无量寿经》的实用策略:第三十三章精华汇总

人世间的父子、兄弟、夫妻,应该互敬互爱,不应该互相憎恨和嫉妒。他们应该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互相帮助和安慰。受者不贪,施者不吝。言语和态度应始终宽厚温和,而不是彼此背道而驰。心中偶尔会有意见,会有愤怒和忿怒,这些意见和忿怒越积越多,越积越严重。往往小怨变成大恨。世间万物就是这样被危害的。虽然果报尚未显现,但应赶紧想办法化解。

注释

(1)(无相通)"无 "指有或无,"相通 "指互相帮助。

(2)(背道而驰)"背 "违背,"悖 "相反,"戾 "凶恶。

(3)(心诤)心中有意见而不能容忍。

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苦乐无替。善恶无替,追求所生①,因道不同,无暇相见。为什么不在身体强健的时候努力修善呢?

人之所以会死,之所以会活在萨哈世界,就是因为爱得太深,欲望太多。在六道轮回中,所造之业必将自食其果。每个人的业力不同。业不同,果报也不同。因此,无论投生哪一条道,都是独自生,独自死,独自去,独自来,没有伴侣。不仅如此,你还会创造自己的业力,承受自己的苦乐果报,没有人能代替你。

而且,众生的善恶之念瞬息万变,善恶之业随生随报。一旦堕入轮回,再想相见就不容易了,因为他们都有不同的道路。即使相遇,也不会再相识,因为你们已经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因此,释迦牟尼佛劝诫世人,何不在身体健康的时候,努力断恶修善,念佛求生净土,还等什么呢?

注释

(1)(追所生)指所生之地果报随生,随善恶业因,受善恶果报。追 "就是追随。

世人不能见善恶,争吉凶,身愚暗(1),受他教(2),颠倒不断,无常根本(3)。他们对佛经和佛法没有信心。心无远虑,各求其乐。他们嗔恚痴迷,贪财好色,永无休止,所以他们悲伤而伤人。

世人没有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对'行善积德,福禄双全;作恶多端,祸患无穷'的道理迷惑不解,不信邪,所以每天都在争相造作恶业。造成这种恶业的根本原因是自己的身心无明,精神昏暗,没有智慧,不能清楚地分辨恶与善。不能深信因果而入正道,反而容易深信外道之恶。这样的颠倒不断,生死轮回没有尽头。

他们之所以如此迷惑执着,是因为他们不能相信佛经,不接受诸佛菩萨的教诲,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求当下快乐,满足一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嗔恨心、贪财色的迷惑,没有止息恶业的造作。佛陀清楚地看到了这些因果循环,他为世人感到哀叹和悲痛。

注释

(1) (身愚与心暗)"身愚 "指自身愚痴,造作恶业。神暗 "是指精神昏暗,缺乏智慧。

(2)(转入余教)"余教 "是指不能立即解脱生死问题的教法。

(3) (无常与根本)"无常 "指六道轮回。根本 "是指由贪嗔痴所造作的十种恶业。

(4) (修道与抗拒)"修道 "是迷惑和无觉。抵触 "是抗拒和冲突。

难怪我们的祖先不善(1)、不知德、无言(2)。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非信也,曰无也。

昔人不遇佛法,不知宇宙人生之理,故多造恶业。他们不认识佛法,不知道如何学佛,也没有善知识引导,这种情况不能怪他们。然而,还有一种人,他们有机会看到、听到佛法,却不相信六道轮回、善恶因果的道理,认为没有这回事,从而造下恶业。

注释

(1)(祖宗不好)指过去的祖先不承认佛法。祖 "就是过去的祖先。不善'指知识不正确,不知道因果的道理,所以造了很多恶业。

(2)(语〉(音玉)告,告诫。

他们相视而自见,或父为子哭,或子为父哭,或兄嫂相哭,死生契阔,反复相依(1)。相亲相爱(2) ,无时不在。恩爱之念,不离情欲。不能深思熟虑,不能专心致志于道,年华逝去(3) 而无能为力。惑道者多,悟道者少。个个杀气腾腾,邪气熏天(4);妄为妄行,藐视天地(5);肆意造孽,罪孽深重,寿命顷刻而逝,堕入恶道,无以自拔。

如上所述,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人世间的生离死别现象。人之将死,不是父为子哭,就是子为父哭,兄弟、夫妻更是哭得死去活来。他们彼此依恋,无法释怀。这就是痛苦的离别之愁,这是因为愁和爱像绳子一样捆绑在一起,没有解脱的时间。世人不知道,这种恩恩爱爱才是六道轮回生死之苦的根源。如果不对此深思熟虑,做好规划,进而决定终生修持的法门,深入净土,到了临命终时,也是无可奈何。

对于这些道理和事实,迷惑的人太多,觉悟的人太少,因此造下了种种恶业。这就是世界充满邪恶和昏暗的原因。这些都是因为贪、嗔、痴,造了恶业,违背了天地鬼神和自己本性良知的善意,肆无忌惮地犯下罪孽,罪孽深重,天地鬼神必然会夺去人的寿命。死后之报,定在恶道,无有出期。

注释

(1) (迭相顾恋)"迭 "指交换。迭相顾恋 "指互相依恋。

(2)"缚",心中有牵挂;"缚",用绳子拴住;"缚",忧愁和爱情的牵挂像绳子一样把人拴住。

(3) (旋尽),立即结束。

(4)"恶气冥冥","恶气 "指邪恶的气氛;"冥冥 "指黑暗不明。

(5)(逆天地)"天地 "指天地、鬼神,也代表自然;违背天地就是违背自己的本性和良知。

曹①熟知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的道理,就应该孜孜以求。爱、欲、荣不能保,皆当离之,无有乐也。要勤勉精进,往生安乐国②,智慧清明,功德无量。不要随心所欲,落空《金刚经》的戒律(3) ,你会被别人追随。

佛陀对学员们说:"你们都应该善于思考和计划,远离诸恶,择善而从,努力精进修行。你们应该知道,世间的情爱和荣华富贵的欲望是不长久的,也是要离弃的,并不能让人获得真正的幸福。你们应勤奋不懈地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就能获得智慧和觉悟,成就大功德。

佛陀最后告诫大家,不要随自己的贪欲、嗔恨、痴迷而为所欲为,与佛陀在经典中的教诲相差甚远,错失了不退成佛而往生的机会。即使将来再遇此法门,求得往生,也已落后于他人。

注释

(1)"若曹",汉代用语,意为 "诸位"。

(2)(安乐国)指极乐世界。

(3) (《缺失与消极经戒》)"缺失 "是不完整,"消极 "是失望。它指的是理解和行为上的欠缺,未能践行佛陀在经戒中的教导。


参考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