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放生善缘中心 > 城市分站 > 阜城县代放生河边地点
阜城县代放生河边地点
发表日期:2023-02-06 13:29| 来源 :本站原创 | 点击数:976次
本文摘要:在佛法中修行的人,比较重视宏观的部分,也就是生命本身在现实的生活里,会去调整它跟外在的关系。人应该是会有这种好奇的状况,然后去尝试,那是一种生命本然的状态。你讲的

汉土论著:藏传因明学 藏族学者的因明著作初探

  古印度逻辑大师藏语名曲吉浪波(古译为陈那)和却吉扎巴 (古译为法称)的因明著作,从公元七世纪起陆续传入我国西藏之后,引起了不少藏族学者的重视,把它当做一门探索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的学科,他们在长期研究的过程中,运用其推理法则,研究佛学理论,做出了光辉的贡献,对藏族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研究所谓“西藏学”的学者中,注意和研究它的人却较少,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明自输入西藏之后,由于研究它的人主要是佛学理论家,所以长期以来被蒙上宗教的外衣,因而很多人都把它当作纯佛教的东西,对它进行了研究,难免有崇拜宗教迷信之嫌。

  另一方面,因明学,在各寺院的学制中,已成为一门必修的课程,本来是一种辩论术,由于通过它所探讨的是哲学上的许多问题,这当然不仅是佛学,还有随着佛学的输入所引进的古印度哲学思想,其中有代表性的哲学流派,佛教徒习惯地把它们叫做外道:如数论派、胜论派、声论派、吠檀多派、瑜伽派、正理派等。因明辩论的场合,往往是佛教理论同这些哲学流派的理论之间展开搏斗,所以在因明典籍中所列举的若干因明论式,几乎没有不涉及到他们的观点交锋,因此,人们把学这门辩论学的人称之为“择尼巴”。“择尼”,在藏文翻译上已当做“哲学”使用,“巴”是藏文文法中所谓的“主词”,合而言之,也可以叫做“哲学家”,要学懂这门学科,在西藏是十分艰难的,因为除开寺院,几乎就没有其它场所和有利的条件了。

  因明,在世界逻辑史上,已经与古希腊的逻辑学和中国古代的名辩学并列成为三大逻辑思想体系之一,它对人类思想的探索,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现代思想领域中,仍然继续起着一定的作用,尤其在西藏学这个领域中,因明更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对我们研究西藏的思想史,哲学史,逻辑史,佛学,以及对提高人们的思维水平,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藏族学者的因明著作,首先做个初步的探讨,无疑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今就笔者从藏文文献中所见到过的因明论著的作者和书名做个概括的介绍:

  1、萨班·贡噶江村作《量理藏论》及其自注,

  2、宗喀巴作《因明七论入门》,

  3、贾曹·达玛仁钦笔记《观量品》,

  4、贾曹·达玛仁钦笔记《量论现量品大疏》,

  5、贾曹·达玛仁钦作《量经(即集量论)释》,

  6、贾曹·达玛仁钦作《量论备忘录》,

  7、曹贾·达玛仁钦作《释量摄义显解脱道论》,

  8、贾曹·达玛仁钦作《观相属论释太阳心要》,

  9、贾曹·达玛仁钦作《矛盾关系论》,

  10.贾曹·达玛仁钦作《现量品笔记》,

  11.贾曹·达玛仁钦作《释量论能显解脱道论》,

  12.贾曹·达玛仁钦作《定量论广注》,

  13.贾曹·达玛仁钦作《正理滴论释善说藏论》,

  14.克主·格蕾伯桑作《因明七论庄严疏除意暗论》,

  15.克主·格蕾伯桑作《释量论广理海论》,

  16.克主·格蕾伯桑作《广立量果论》

  17.克主·格蕾伯桑作《观量品疏》,

  18.格登珠巴作《量理庄严疏》,

  19.格登珠巴作《释量论善说大疏》,

  20.杰·门朗伯瓦作《释量论门注》,

  21.脱林·衮庆·曲觉伯桑作《释量论抉择学者颈严》,

  22.绛养·洛桑喜念作《理严除意蔽论》,

  23.杰·格登洛桑作《释量论抉择》,

  24.基康·江阳辛迪巴·洛桑坚赞作《释量论抉择教理宝藏论》,

  25、基康·江阳辛迪巴·洛桑坚赞作《成立量品概论》,

  26.基康·江阳辛迪巴·洛桑坚赞作《认识相属关系量抉择论》,

  27.荣增·索朗扎巴作《辩宗虚空宝珠》,

  28、荣增·索朗扎巴作《辩宗贾曹意趣庄严论》,

  29.陀·桑杰伯仁作《释量注》,

  30、夏则·衮庆·列巴顿珠作《释量论抉择》,

  31.夏则·衮庆·列巴顿珠作《释量论小注》,

  32.洛卓列桑作《释文义注》,

  33、衮庆·洛卓嘉措作《抉择》,

  34、朵登威色作《因理光焰论》,

  35.杰尊·曲吉坚赞作《释量注》,

  36.班钦·索朗扎巴作《释量论抉择》,

  37.衮钦·绛谢作《释量论抉择》,

  38.布敦作《量学词句明显注》,

  39、龙朵文集中《因明学名义略集》,

  40.工珠·元旦嘉措作《量学》,

  41.衮却吉麦旺波作《揭示理门善说阳光论》,

  42、江阳洛德尔旺波作《量理藏论笔注七论明灯钞》,

  43.江阳洛德尔旺波作《因明钥论》,

  44、阿嘉荣增·洛桑顿珠作《因理要义》,

  45、阿嘉荣增·洛桑顿珠作《心理要义》,

  46.喜饶嘉措·绛伯杰比耶洛卓作《因明摄颂理路明镜》,

  47、喜饶嘉措·绛伯杰比耶洛卓作《心理摄颂取舍明镜》,

  48、嘉绒·格西·强巴桑培作《心理学启蒙概要》,

  49.作者不详《因明学明镜论》,

  50.杰尊·扎巴喜珠作《因理、心理概要》,

  51.恰巴曲森作《摄类辩论》,

  52.打仓绕朵巴《摄类辩论》,

  53.赛康巴·当曲朗杰《憎波摄类辩论》,

  54、普觉·强巴作《因明学启蒙》,

  55.毛尔盖·桑木旦作《因明学入门》,

  从上所列书名中,我们既可以窥察到藏族学者们研究因明的概况,也可以探索到我们研究因明的成果。在此,我们感到遗憾的是,有好些作品已经失传或在十年浩劫中被毁灭了。大部分作品,目前尽管还能够找到,但要去借用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它被藏书单位打入了冷宫,束之高阁了。

  目前,我们研究这些藏族学者的因明遗产,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而又是极其艰巨的工作,它们在构成中国逻辑史上,有其光辉灿烂的历程,在这些作品中,我们既可以探索到这个外来的学科因明在藏族文化中生根开花结果的民族特点和它不可没灭的逻辑价值,又可以看到它在谛造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所曾起过的一定作用。

  因明学的规律和规则,同逻辑学的规律和法则一样,是带有普遍性的,是全人类共同的,没有这些规律和规则,就不可能对事物有任何认识过程,因明也是反映客观世界现象科学规律的一门学术,象语言一样,这些规律和规则为一切人的思维服务,而不管他们属于哪个阶级,因此,它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阶级性的。正如没有也不可能有阶级性的语法学,否则,属于不同阶级的人们就不可能互相了解了,由于语系的差异,当然富有语言的特色。然而,我们从上列的书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的作者,几乎都是佛教学者,是他们在运用,传播和发展因明学。

  从十一世纪到十四世纪以前,如藏族翻译家俄洛乍瓦的三传弟子恰巴曲森(1109—1169)及其弟子遵珠森格,对因明发展的特点,就是开创了摄类辩论的学风,当时作为因明启蒙的他们的摄类辩论专作,虽巳难以寻觅,但他们这种学风的传统却被继承下来了,目前,还能见到的摄类辩论著作,是发展了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因明作品,由于这些佛学理论家们把因明作为论证佛学理论的工具,使因明沾上了较浓厚的宗教色彩,我们今天发掘,继承这门学科的遗产,当然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黑格尔辩证法的方法为榜样,吸取其有用的内核,扬弃其糟粕,使它在两个文明建设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上述书目中,我原计划翻译五部代表作,由于借书困难及时间紧迫,我只完成了四部书的翻译工作,它们是(1)宗喀巴的《因明七论入门》,(2)工珠·元旦嘉措的《量学》,(3)龙朵文集中的《因明学名义略集》,(4)普觉·强巴的《摄类辩论——因明学启蒙》。

  我译出的四部因明代表作的原书之名上,都冠作“择玛”两字,意译为“量”,为遵循古译的习惯,基本上把“择玛”都译成“因明”了,在此必须声明的是,作为辩论术出现的“因明”,经过陈那、法称两位逻辑学家的改造和发展,已经不单纯是辩论之术,而是把它推进到认识论的阶段了,藏族学者把这辩论术与认识论结合得更加严密,以构成西藏具有民族特色的因明体系。

  从已经见到的因明著作中,初步发现在汉传因明中所没有的几个特点:

  l、藏族经院式的因明学习方法,着重于在法苑作面对面的集体辩论,这样既增强了人们的记忆力,也锻炼了思维的敏捷性,《因明学启蒙》中所讲的,几乎都是这种辩论术的规律,在具体的问答辩论过程中,使立论者和敌论者双方,对真理探索的思维和辩才相结舍的灵敏性和准确牲,都得到启发和提高。

  2、概念,是展开因明辩论必不可少的基础,从我译出的几本书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对带普遍的基本概念,在标名和定性相(下定义)时,对每个字句,都重视缜密的思考,否则,首先就会在概念上犯过,当然就难以立出正确的因明论式了。

  3、讲到因明立论式部分,其特点是从性质上把“因”分为:果因、自性因、未缘到因(有译为不可得因)三种,又从这三种派生出苦干目,以及分别阐述构成正确因明论式的各种必要条件等。

  4、讲到“应成论式”主要在宗、因上,立论者与敌论者,展开针锋相对层层追逼的论证,在形式上它与立因明论式是不同的,但从其作用方面来看,完全是带辩驳性质的论式。

  5、无论因明论式或应成论式,都不能脱离认识的因素,所以往往最终是把“因理”与“心理”结合起来进行论证。从现实生活中去探讨玄妙的真谛。

  我学习藏传因明,是以藏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在经院通过实地的集体辩论程序进行的,后来因为某些客观原因中断了,致使学业荒芜,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政策上经过拨乱反正,我才有机会重新接触到这个学科,也才有条件实现我翻译这些因明著作的夙愿,今后在祖国的大好形势下,将以有生之年,以最大的努力,继续译出更多和质量更高的因明著作,为同行们以及西藏学研究工作者们,提供研究藏传因明的第一手资料,以便进一步作出比较研究,让这颗瑰丽的明珠,在四化建设和逻辑领域中重放异彩,同时也殷切地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和指导。

  跋偈:

  老病缠绵,是非毁誉,

  风烛残年,皆非所顾,

  愿作终结,安得量理,

  相告来者。长留人间!?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金狮子章讲记十二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智慧→觉知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十二 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 智慧→觉知

  前面我们简单地跟各位介绍「道」的定义,怎么透过这个「道」来成菩提;因为是透过这个道成菩提的,所以叫作菩提道。「道」就是迈向未知;从因地来讲,那条迈向未知的轨迹就是道。迈向未知,它是一种胆颤心惊,或者叫做好奇心、满心欢喜。小时候我们都有过这种经验,明天学校要去远足,今天就睡不着了,便当盒一个晚上起来看个好几遍,然后对着隔天要带的香蕉,舌头先舔两下,开始对着他喃喃地讲故事。那是一种好奇心,远足是什么其实也不是很清楚,就只知道老师说要到哪里去,其它什么都不知道。这都是生命成长的一个轨迹,你一定要去尝试、经验,同时应该也要有那种欢喜心才对。假如没有那一种冒险的欢喜心,大概就是个铁石心肠的人吧。人应该是会有这种好奇的状况,然后去尝试,那是一种生命本然的状态。

  生命中每一个人所追求的不一样,这是每个人的个性、性向。是前辈子的因缘累积而成,那是一个生命的状况,他没有对错,平等平等;这辈子既然来了,那就来了。所以说,每个人来到这里,他的生命所具备的条件是平等的。不要说上帝造我的时候,为什么这么胖?造他的时候,就怎么那么瘦?其实,这都是自己修来的嘛,那没有为什么,就是这个样子。当确定这一点后,你会发现,人从因地看,他是在迈向未知,这是一个生命改造的工程,也因为是「未知」,总要历经头破血流、遍体鳞伤的过程,才能慢慢地摸索出来。但庆幸的是,我们有佛法僧三包可以依靠,有法宝的指引,有觉醒的明灯,还有一个和合的原则。僧宝即是你人生的原则,因为僧宝下面就是戒宝,戒是人生的蓝图,在这一个规律、约束下往前迈进,你会逐渐发现,失败、错误愈来愈少,所付出的成本也愈来愈少。为什么?因为前面投资很大啊,后面就会开始回收,然后你修行的过程会愈来愈顺利,因为你已经培养了极高度的警觉性,而且会用正法作依归。

  当你行在正法的途上时,你会发现,很多情况是大脑运作不能用的。比如前面经过的金师子例子,用「金性」去发挥的通通叫科学家、物理学家;这时假如运用人的特性,就会去复制人;用狗的特性,会去做复制狗。这一种情况,都是从他的自性来发展的,他不是法性,不是空性。用空性,不是去复制,他是让你的生命灿烂、发挥光采,让你活得有价值,让你觅得本来面目;用自性,虽然可以复制,但那是阿修罗的行为,虽然福报会很大、很聪明,没有用,那不是佛法。用空性,才是罗汉、菩萨的工作,这地方要区别清楚。

  为什么前面我们说「扩大」的部分要先弄好,因为来到这里,已经能够入法界了。从空性发展出来的,才有可能六相圆融事事无碍,法界本来寂静,没有对立,这样一路上来的,叫作菩提道。从道来解释菩提,是这样的一种状况。从因地到果地跟各位交代得很圆满了。

  从因地到果地的菩提道,你要去圆满人生这三大区块。第一是凡夫区块,要怎么样从变异念到善恶念,再从善恶念舍染识成凈识,然后从凈识入流,这是第一个区块。这是凡夫奋斗的资粮道这个部分,不能够到达凈识圆满,那资粮道不圆满。舍掉这一块叫出离道,就是进入生住异灭的「住」,开始第二个区块。第二个区块就在「住」里头奋斗,也就是从初果如何到达二果,二果到达三果,三果到达四果;见惑、思惑、修惑要如何断,就是这里面的工程。一般小乘、空宗行法,就讲这一个区块。我们通常假设这个区块你已经会了,不会进行的人,那就要赶快参加禅法院、密法院或律法院。

  第一个区块,其实应该是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来负责,但现代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崩溃了,只好用生命教育顶替;生命教育这个区块,要靠大家发心,这也是修大功德、大福报,结大善因缘,因为第二个区块是自修努力的部分,怎么舍识用根、转识成智的工作,那是自受用的部分;但是跟众生结善因缘、修广大福德的部分,是在第一个区块里面。

  当你到达四果向,那就叫作Stand By——开始在那边等待,这时已经拿到 Boarding Card了,等什么呢?等着破我执、法执无明,舍识用根、转识成智;过了以后就是第三个区块。这样菩提道就很清楚了,但这条路很漫长,假如你想说「我下辈子就生如来家,得如来种,那就很快可以进入三果向、四果向……。」这样当然是最好,不过前提是你这辈子就得好好修,才有可能。若是整天都在是非圈里打转,那都是在变异念里面,怎么可能?活在变异念里的不一定是坏人,因为那是社会意识形态使然,但这种人绝对是愚痴,因为有智慧、有所觉醒的人,会离开变异念,至少他会有百分之九十的善恶念,百分之十的变异念,而生命的良知觉醒以后,自己就会朝正确的方向走。问题是,这整个社会是个大染缸,它会把整个族群往下拉,这个叫堕落。下面接着来看成菩提后面的经文。

  「即了无始已来,所有颠倒,元无有实,名之为觉。」就能明白无始以来,一切认知都是颠倒的;无始以来,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所认知的,全部都是颠倒。怎么个颠倒法?因为都用对立法。「当个师父就是要像这个样子,学佛就要这个样子……」把人当成了砖块似地,用定义一块一块把他框在那里。「修行要干什么?」「学佛修行就是要成佛。」成佛以后要干什么?就是坐在那边给人拜?那就麻烦了。因为凭记忆,而不是真切地去了解那个状况。你有没有了解师父的状况?师父牙痛的时候怎么办?「师父只要置心一处,牙齿就不痛……」,因为你的认知是那样;「师父讲话应该要很低沉、很温和,有人跟他倾诉时,应该要掉眼泪,这样才是大慈大悲……。」那师父骂人,就成了不慈悲了。因为你都是用记忆,记忆反射出来就是推理,合理的推理。

  严格来讲,合理的推理都不对,因为每个人合理推理出来的答案都不一样,那么,哪一个才是真理?所以说,合理的推理绝对不是真理。即使得了真理的答案也没用,因为一千万个答案当中,只有一个真理,那个真理就跟一千万个答案一样,也没有用了,谁会去重视它呢?所以真理没有办法拿到书局去卖,每个月都有一堆新书出来,书架上的书浩如烟海,那一本真理摆在那里有用吗?大脑推理出来的东西,都不是真理,真理是符合生命的;不符合生命的那种真理叫做物理。真理,一方面符合生命,另一方面它也符合物理定律,但符合生命的这个基本要求,远大于物理定律的定义,要留意这一点,不然你没有办法体会。

  我们从前面的缘起到辨色空,到明三性三无性的情况,这样一路了解下来,知道原来我们都弄颠倒了——只看到师子相,忘了师子的存在。有一些修行人,则是只看到师子的本体,看到那个叫做金子的东西,而忘了师子的存在,那是「见理不见相」;有的是「见相不见理」;有的是「执相废理」,有的是「执理废相」,拿着理把相给否决掉了,这一相就变成是罪恶这样,这都不对;有的是两个都拿,好像这样比较稳当,但这也不对;有的是两个都放下、都不承认,那也是顽空。常空、顽空都不对。

  这四个状态怎么拿捏恰当,「真实的了解」是关键,所以下面接着讲无相、无生,让我们知道原来从无始以来,所有认知皆是颠倒;而这个情况就让我们有一个自省和定位——定位我们所看到的法界森罗万象,元无有实,它都是一种过程。但不要误以为过程,就都不要紧,虽然那个刀子是虚妄的,割下去也是会流血啊。这些是假相、是虚妄的没错,但它是事实的状态,一种本然的存在,因缘本来如此。所以社会现象,物理现象、生理现象、心理现象,这些都不能逃避,它是一种事实的状态,有他一定的作用,必须顺着他过去。

  记得小时候我刚学会骑自行车,在一个下着毛毛雨的黄昏,看见地上好像有一张白纸,就想把它碾过去,好玩嘛,结果碾下去就摔个人仰马翻,起来一看,竟然是个砖块!砖块,它是事实的状态;似有,你把它当做纸张,那是你想的,就像前面讲的把绳子看成蛇一样。那种自己想的不算,他不是真实的了解。同样的,我们从无始以来,所有的认知都是虚妄,你把假的都当成真的,这当中无非是情有、似有,顶多是从你的经验主义、知识性来的,它也是理有,没有办法真的去感受那个「实有」,实际的那个部分你体会不到。

  「元无有实」这个认知就叫作觉。菩提叫作觉,就是觉醒、觉悟、觉知,这都是一种状态,这个状态来自于一种能力——智慧。智慧是一种能力,一种感受存在的能力。你有智慧吗?智慧要怎么开呢?那就要留意到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比如,你会不会吃东西?你看那个小鸟就很会挑东西吃,所以我们会说「那个小鸟咬过的水果比较甜」。小鸟有一种能力,会选择它要的,那个选择是一种生理现象的本能,是一种智慧。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它都有智慧;而这个智慧能够互通,六根会互通。我们现在是完全不通,脑筋在动的时候,眼睛就看不到。看画展时,看到入神了,人家叫你,就完全听不到了,注意力一集中,其它的五根就全关了。由此可知,六根有智慧在运作,它有一种能力;但我们会发现,当专注在某个部分时,其它的部分就关闭、比起作用了,这就是没有通达,就是不觉;连智慧都没有,哪有觉?若你专注时,六根会全部起作用。开智慧,它会有一种能力;那你开的是哪种智慧?大多学佛人讲的开智慧,大概是指舍意识用意根,但他有没有真的能够产生转「意识」成「意根」的运作能力?假如意根不能产生能力来用的话,那个意根的智慧还没有转过来——这个地方是七信位跟九信位之间的差别。舍意识用意根是可以,没有错,但是要转「意识」成「意智」,你转不过来,这还差两个位次。

  舍识用根、转识成智是有差别的;用了根以后,根的能力要能起作用,否则就没有那个智慧能力。你要留意,意识转成意根,意根的能力要起作用,意根的智慧才会产生。现在你说开智慧了,那意根要能起作用才对,否则就不能说有意根的智慧;眼、耳、鼻、舌、身也一样。我们一般说开悟、开智慧了,这时候是指六根皆起用;即使不能综合起作用,至少也要能分别起作用。若连分别起作用都没有的话,那就不算,不能叫开智慧。你慢慢地去体会到用辞的地方。

  智慧的那种感受的能力很重要。什么叫作对生命觉知的能力?生命存在这个世间,它有三个基本条件:生存、安全、幸福。第一个要件就是要能生存,第二个要件是安全,有了安全以后,它需要有幸福感。

  之前看过一篇报导,有个国中女生被爸爸打了一巴掌后,就负气离家出走,在外独自生活,偶尔也会寄些钱回来给妈妈。爸爸打了女儿后,想想女儿现在不知流落何方,便觉得很有罪恶感,愈想愈难过,后来就自杀了。女孩回来后,知道她爸爸自杀,也是倍感愧疚。你看看这是谁的错啊?从这边就可以看到,现在社会的问题很大,我们没办法期待庙堂诸公的政策推动来解决问题,这要靠大家来努力。所以我们一再地跟各位讲,生命教育要赶快推动,很多人对于亲子教育的问题不会处理。爸爸教育孩子应该也没错,可是孩子的反应他不会处理,自己又产生这样的罪恶感,到最后去自杀了,家破了。这都是幸福、安全受到威胁。假如这个社会是很平静、祥和,其实小孩子跑出去,那个爸爸也不会那么担心、那么有罪恶感才对。

  生存、安全、幸福这三个生命存在的基本要素,是连在一起的;这个基础弄好以后,生命的本质、它本身会发挥作用。生命有个特质,它没办法跟大脑的作用相比,因为大脑是对立来的,对立之下,它在追求某一个目标时,为了达到那个目标,大脑可能会牺牲掉生命。大脑怎么会牺牲生命呢?大脑应该想尽办法保护自己的安全才对吧!事实上,很多时候正好相反。现代三、四十岁的人,在奋斗事业时会完全投入,往往事业成功了,却把子女、夫妻感情、健康等等,全赔进去了。那事业成功有什么用?这种现象很普遍啊!还有那种工作到过劳死、暴毙的,这都是被假像给蒙蔽了,因为大脑太过贯注,所以生命相关的其它地方就照顾不到。

  生命本身那个智慧的能力,也就是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他有微观和宏观二个面向。色身本身会有自己调整的能力,这是微观的部分。比如,你觉得「我累一点的话会怎么样」,「累一点,会怎么样」就是相互牵动的关系,这是微观的部分;身体本身会互相去调整,这个部分中医比较重视。在佛法中修行的人,比较重视宏观的部分,也就是生命本身在现实的生活里,会去调整它跟外在的关系。比如它会感受到家庭哪里不对,这时不要用大脑,生命本身自然会去调整。但是现代人完全失去了这个能力,所以要找婚姻顾问或专门机构来处理,这就很麻烦了。想想看,把生命、幸福的钥匙交给别人,这不是很麻烦?连你都搞不清楚自己了,别人会了解你吗?我们不是说这些心理学家讲的都不对,但往往方向都弄错了,因为用的是外在存在的法,不是生命本身所具有的能力。

  生命本身具有矫正跟调整的功能,它自己会去调整。你看同样住在一座山,各个生命体会自己去找适合生存的地方居住,老虎会去找山洞住,鳄鱼一定跑去水边住。为什么?动物有它的本能,会去找它所要的地方,会去调整它跟环境之间关系。但现代人都没有那种能力了,道路一划,所有的房子都是面对面,你就被框在那个地方,跳不出来,怎么去找你要的?生命的本能便无法发挥出来。

  我们做的训练,就是要恢复你的生命本能;透过前面工程面的训练,再透过奢摩他基本训练,两者一结合,本能恢复了,这就是开智慧。现在讲开智慧,没办法从基本佛教教义那边来谈,因为现在的人资粮道很不足。古代,也就是工业革命以前的人,他生命本能比较具足,所以基本佛教,他就直接讲第二块「住」那个地方,就直接告诉你怎么入初果位,就是我们讲凈识到初果,初果到四果向、四果位的过程。那个时代,整个社会没有污染,所以比较重视第二区块。可是,我们现在真正要重视的是第一区块,就是「资粮道」的部分,每个人这个部分要先调整好,才有可能进入第二个区块。到第二个区块,智慧要展开就容易。假如第一个区块没有整理好,就直接进到第二个区块,所训练只有技术面,那就很有可能会掉入四禅八定里面,要想开智慧横出三界就很困难,这就是我们跟环境的关系。

  所以要讲觉,就要先了解智慧;有了智慧,你才能觉知,不然怎么觉呢?怎么知道有没有感受的能力?比如,你从一个人听话的表情、姿态,就可以知道对方有没有把话听进去、接受或不认同,或自己有没有讲错话,生命本身具有这种反应的本能。同样的,我们经过训练以后,本来就能够很正确地去作适当的反应。我们现在就是常常自己搞不清楚,所以才要修行、训练,让你的智慧成长起来,提升那种感受的能力。当你的生命水平逐渐上升,你跟人相处时,品味会不同,水平会不同。本来你会去争的,慢慢地你会放下,逐渐要求自己应该有气质,那就是开始调整了,也就是你的觉知能力提升了。其实你一定是感受到了,才会觉知,所以开始跟觉悟之前需要智慧,所以觉悟叫作佛,智慧叫文殊。所谓「文殊师利菩萨为诸佛母」,是指智慧为一切觉悟的根本,没有智慧怎么觉悟呢?它用形象来表达,就有文殊师利菩萨;没有文殊师利菩萨,怎么会有觉悟的佛呢?

  虽然《金师子章》经文中,连一个佛菩萨都没有提,但你从「觉」这个字,就可以看到佛、菩萨的存在。看这篇文章,若不带一点佛菩萨的拟人化进去,这篇文章就变成哲学。我们身为宗教者,就要有一点拟人化;但在中国又不能太拟人化,因为儒家思想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敬鬼神而远之。鬼神有没有,儒者不去探讨,但尊敬他;尊敬归尊敬,可是会远离一点。恭敬、尊重,但是不要谄媚,该如何就随缘,这是中国传统儒家士大夫的基本立场。因此,佛教到中国来,它的无神论很适合传统士大夫的需要;也因此,法藏大师给武则天讲的是纯中国化的讲法。他没有讲毗卢遮那佛,也没有讲证法身,也没有讲文殊师利菩萨,他用纯理论的部分把它带过去。你若是把它当哲学来看的话,那就被骗了,因为这里面有一种状况是,它的人格化一直在运作。为什么我一直强调人格,因为这一定跟你的人生、跟生命有关,所以强调从人格开始,而最后的那个成就,其实就是人格止于至善的成就。

  语言就是很麻烦,我若是讲这一部分,那一部分就没办法讲,语言有所局限。同样的,它从哲学、理论的角度,用理事来谈的时候,就没有提到法界、法身的问题了。其实,「事」演变到无碍的时候就是法界,「理」演变到无碍的时候就是法身,所以我们说法身等于法界。

  这个时候,你从事来讲到止于至善的时候,法身就到达止于至善。我们讲的第二世界、第二生命就指这个。你问我,生命到达止于至善时是什么状况?就是毗卢遮那佛啊!毗卢遮那佛的法身、第二生命这个法身,他不是拟人化或不拟人化的问题,他本来就是个人,是个止于至善的人,而且这个人无形无相,因为形相已经没有办法框住他了,而他在这里面所具备的各种神通,是来自于六根。六根的圆满,跟你现在所认知的完全不一样,他不可思议,他有「人」的东西在里面,但他一直让你透过理性,把那个哲学的部分放下,可是他又有一套模式出来,这个模式我们称之为实践学,有一个实践的公式要你去做,这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这里我们要再强调一遍,觉必须先有智,而智慧是一种感受存在的能力。有了感受存在的能力,生命就会产生自发性,这就是觉知;自发性一出来,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那是从六根起作用的。所以讲「文殊师利为诸佛母」,意思是说要先有智才能觉,拟人化你比较容易了解,但也因此就很多人拜文殊师利菩萨。我们不是说拜有错,但若是不会拜,就会变成迷信了。「怎么不会拜?就跪下去,翻莲花掌……」是这样拜吗?你讲的是仪式、是技术面,工程面的部分要去推动,也就是感受的能力——感受到生命本能起作用的部分。假设从零分开始,你这样拜,就会一直成长。我们要提醒大家,你在实践的过程中,假使感受到一些跟外面相应的能力,必须马上放下,因为那个能力要是会操作了,就会迷在那里,那就别想成佛作祖了。神通感应一族的,全部要舍掉!一旦挂上去,你就下不来了。修行训练的过程当中,会有一些相应的部分,但他不是目标,要弄清楚。修行,是以生命改造、成佛为第一目标、第一要务,其它都是噪声,不要让那些东西来干扰、障碍自己的成长跟成就,这是大家要留意的地方。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