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放生善缘中心 > 城市分站 > 防城港哪里可以放生鱼类的
防城港哪里可以放生鱼类的
发表日期:2022-12-01 05:10| 来源 :本站原创 | 点击数:926次
本文摘要:佛陀说:「我所说的是心不要攀缘──要用心去付出、去施舍而能无挂碍、无执着。有一回,佛陀对弟子说:「要把自己的心照顾好,不要攀缘。」「可是佛陀,您不是说不要跟众生攀

在一个寒冬难得的晴朗日子。马青云居士在一家四代老少及数十位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迎来了自己的期颐之年。老人身着红装,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动作轻盈,笑呵呵地一个劲向大家回礼问好。所有来宾面对这位百岁老人的灼灼风采啧啧称奇,而老人的这段神奇经历就是其女儿刘光玉居士亲口对我们讲述的。

年轻时的马青云定居在长江之滨的湖北宜昌,家境殷实。二十八岁那年在刚生下女儿不久就突然大病不起卧床弥留,遍请名医均束手无策宣布不治,家人无奈地准备了棺材及殡葬用品静等其往生。这此期间,一过路的出家人凑上前来问明情况后,遂要求进家探望。他在病人头上抚摸几下口中念念有词,昏迷三日的马青云居然清醒过来,在场亲属无不惊讶叹奇。这出家人遂叮嘱两条:一是今后不要再吃众生肉,最好皈依佛门,尽可放心活到七十三岁。二是如能坚持放生,则可更加增吉添寿,后福无穷。

病愈后的马青云女士开始戒荤吃素,不久就皈依佛门,并坚持每天礼佛诵经,多行善事,街坊邻居谁有难事她常常伸手相助,并喜欢给有缘人解字弘法。久而久之,其身体愈见强健,连头痛感冒的小疾也基本杜绝了。每逢初一、十五她又坚持买些鱼、虾、鳖、鳅等到江边放生。一个雨天,她去市场碰上商贩在卖两袋螺蛳,就毫不犹豫全部买下,还租只小船开往江心,迎着风雨沿途一路洒放。令人神奇的是当晚她就梦到无数黑衣人头戴尖帽跪拜在她堂前向她叩首,经人开示方知是螺蛳们在向她报恩致谢。

从此之后,马老居士对生灵感应之事更加笃信无疑,几十年来无论在运城还是宜昌跟随亲人生活,她都坚持放生长久不懈,即使在家里,她也坚持每天在门外放几把白米饭,去施济那些饥饿的小动物们。她的善举影响感染着她的家人,女儿与外孙们都和睦相处,慈爱为怀,生活也清淡简朴,乐于助人,成了名符其实的佛化家庭。如今的马老居士已百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身板硬朗,成为放生改变命运之理的活例证。

莲池大师曰:若能发喜舍心,起慈悲念,赎命放生者,现世保病延生(祛病延年),未来当证菩提。印光大师亦云:凡有欲家门清泰,身心康宁,天下太平,人民安乐者,请皆于戒杀放生,吃素念佛中求之,则求无不得矣。由此看来,心持善念,茹素放生,是老人福寿百年的健康之道啊!

对「攀缘」意义的误解

有一回,佛陀对弟子说:「要把自己的心照顾好,不要攀缘;心若不断攀缘,烦恼就难断;以至于轮回六道,苦不堪言!要断除六道轮回的苦,一定要断除攀缘的心。」

一位富有的长者听了佛陀的开示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把这句话放在心里,决心好好修行,不再轮回六道受苦,因此对一切众生,完全没有考虑到好或坏、该做或不该做,只想:不攀缘。

从那时起,他对守门人说:「若有乞丐来要东西,你都替我拒绝。从现在开始,我再也不想跟众生结缘了。」

这个消息慢慢传开,很多人就议论纷纷!说某某长者在还没有信佛前,那么有爱心、常常帮助人;但是信佛后,心肠如铁,看到婆罗门的修行者、生活贫困的人,一律拒于门外不肯布施。「这真的是佛陀的教法吗?」大家都很疑惑。

佛陀其它弟子听到了,就赶快去请教佛陀:「佛陀!您的教法是不是要我们断绝外缘,不能跟众生攀缘?」

佛陀说:「我所说的是要断除攀缘之心──对人我是非的执着、对名利地位的不断追逐,这就叫做不断攀缘心。有了不断攀缘的心,就会受六道轮回之苦。」

弟子说:「佛陀!那么某某长者所听到的佛法,是断章取义了!因为误解攀缘的意义,现在他心肠如铁石,断绝了对穷人的帮助。」

佛陀听了很无奈地摇摇头说:「众生愚痴,听法时总是断章取义──知其一不知其二,执在一端,而有偏执的心态。」

于是这位佛弟子便赶到长者家,告诉他:「你错了!佛陀的教法是要『施而无所求,舍而无所求』;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要守住这分无所求的心,不要有执着。」

长者听了赶紧请教佛陀:「佛陀!难道我真的听错了?」

佛陀说:「你不只听错,也做错了!要脱离六道轮回之苦,必要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法。而在六度之中,又以布施为第一;你断绝了对穷人的帮助,是不对的。」

「可是佛陀,您不是说不要跟众生攀缘吗?」长者问道。

佛陀说:「我所说的是心不要攀缘──要用心去付出、去施舍而能无挂碍、无执着;能做到三轮体空,这才是真布施,若心有执着、挂碍,就叫做攀缘心。」

从这段故事里我们知道,听法不能以偏概全,学佛一定要用智慧深思,体会人生正确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如果能用深度的智慧、冷静的沈思来分析,哪怕只是一句话也能「一理通,万理彻」;否则就会变成断章取义。

同样是佛陀说的教法,因为听法者用心程度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了解,而产生偏差。所以,我们要用心去体会佛陀的每一句教法,并且用深度的智能去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