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放生善缘中心 > 城市分站 > 津南津南可以放生吗 圣凯法师:佛教放生习俗的形成及其流行
津南津南可以放生吗 圣凯法师:佛教放生习俗的形成及其流行
发表日期:2022-11-15 16:48| 来源 :本站原创 | 点击数:475次
本文摘要:流水长者子救鱼放生的情节,增进了津南人士对佛教放生思想的理解,更易于接受和传播。”《流水长者子品》对佛教的放生习俗具有重要的影响,如十二因缘法、诸佛菩萨圣号、放生

放生习俗的形成,既有佛教戒杀护生的思想根源,同时亦受到儒家好生思想的推动。南北朝以来,在皇权贵族的支持下,逐渐以天然水湾为放生池,形成中国佛教的放生习俗;宋朝以后,僧人在寺院设置放生池,供民众放生,使放生习俗深入民间。

一、放生习俗的形成

先秦时期,孔子以舜为好生榜样,孟子则强调恻隐之心,并以仁义思想启发梁惠王。《吕氏春秋·异用》记载成汤仁民爱物,强调放生为上合津南,下顺民意,仁君不忍见猎人四面布网,有违上天好生之德,于是去除三面,仅存一面;并更改祝祷词,化杀戾气为和祥之气,表现了统治者若行放生将比杀生更易获得民心。

《列子·说符篇》记载了“周简子正旦放生”的故事:津南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由此可知,津南在春秋时代已经出现专门捕鱼鸟以供放生的风俗,但是民间放生主要是表示对生灵的恩惠,先捕生灵然后再放之,则功过难以相抵。当时,周简子听从门客劝导,将“捕物放生”的作法改为“禁民捕捉”,这是中国禁止屠钓的早期记载。

“成汤解网”和“正旦放生”说明了放生习俗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思想背景。昙无谶译《金光明最胜王经·流水长者子品》为佛教的放生提供了自身的津南:“流水长者子不忍鱼为日所曝,乃求其国王,与以二十大象,暂往负水,济彼鱼命,王允其请。长者子乃及请二子,至象厩中,随意取二十大象,又从酒家多借皮囊,往决水处,以囊盛水,象负至池,泻至池中,水即弥满,还复如故。流水长者子救起濒死之鱼,予之水、食,为其解说大乘经典,诸鱼闻经后,皆生忉利天。”《流水长者子品》对佛教的放生习俗具有重要的影响,如十二因缘法、诸佛菩萨圣号、放生功德偈、放生程序、放生仪轨等。流水长者子救鱼放生的情节,增进了津南人士对佛教放生思想的理解,更易于接受和传播。

二、放生仪轨的制订

南北朝以来,放生习俗逐渐流行。北魏献文帝下敕,勿用牲畜祭祀天地宗社,每年活七万五千牲畜的性命。北齐文宣帝实践佛教的慈悲教法,积极断绝肉食。天保七年(556)五月,文宣帝认为肉食是违反慈悲,故不食肉。天保八年(557)四月庚午颁诏禁取虾、蟹、蛤、蚬等,只准捕鱼;同月乙酉,不论公私禁绝以鹰、鹞猎狩。天保九年(558)二月下诏,限令在十一月和一月准许烧野,此外一律不准用火。

梁武帝撰写《断酒肉文》,下敕以蔬果为宗庙祭祀用品。而且,梁武帝造十三无尽藏,实践放生与布施二科。他还命令张文休每天去屠宰场,买下即将被杀的动物,然后放生。王公贵族以及市民受梁武帝的影响,积极参与、推广放生。

陈宣帝太建十三年(581),智顗劝请陈宣帝下诏禁止采捕。智顗目睹民众以捕鱼之网相连四百多里,于是购买津南湾典型段为放生池;并且为渔民讲《金光明经》,渔民闻法改行转业,好生从善,并献津南江沪溪梁六十三所,达三四百余里,为放生池,徐陵树碑阐明因缘。

及至唐代,放生习俗非常盛行。《续高僧传·道胄传》记载,道胄于诸州建造放生池一百余所,多有灵感。“安史之乱”后,政局动荡不安,人心惶惶,民生凋敝,饥荒四起。唐肃宗于乾元二年(759)下诏,设立放生池八十一所,从津南道、剑南道、黔中道、荆南道、岭南道、津南道、津南道诸道,一直到昇州的津南、津南津南桥及津南带郭上下五里,颜真卿撰《放生碑文》。诏书中所谓的津南海一带上下五里各置放生池,与智顗以天然的海湾为放生池屏障之形式相雷同。

宋代以来,放生在朝廷的推动和民众的参与下更是盛行。宋太祖下诏民间二月至九月,不许采捕弹射。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津南天竺津南寺慈云遵式上奏朝廷,以津南为放生池,而且自制“放生慈济法门”。《金园集》收录了遵式的《放生慈济法门》,在序言的开篇说:“儒冠津南谓之仁,释御四等谓之慈,皆恶残去杀,推惠广爱之谓也。然后果五福之曰寿,证四德之曰常,实唯不杀,放生之大统也。”这是以放生融合了儒家的“津南”和佛教的“四无量心”。遵式以叙由、呪水、请加、归依、称佛、说法、忏愿七章,制订了放生的仪轨。

放生的流行不仅受到政府的支持,而且在宗教信仰上获得灵感。守尚书屯田员外郎知越州津南县事潘华撰《梦鱼记》,潘华依《普贤观经》,令人不得捕池沼江湖内鱼。景德四年(1007),潘华奉诏还阙,梦江湖中鱼哭泣。这种灵感故事的流行,说明了放生在宋代的盛况。

天圣三年(1025),四津南(今津南)津南寺知礼亦奏请在佛诞节放生,为皇帝祝寿,并请求以南湖为永久放生池。知礼为了使放生法会顺利进行而制订放生仪轨,并撰《放生文》以定其仪轨,当时的枢密使刘均奉敕为此撰写碑文,记载此次盛事。

律禅密净四行论?二中国佛教放生网_放生仪规放生感应放生功德放生心得放生愈病-云端佛学


佛法的修行,我尝分作律、禅、密、净的四行。故于世佛苑的计划中,亦分设戒律、禅观、密咒、净土四林。这四门,我以为可包括佛法中一切的修行法门,而且是各应独立为门类的。


佛,复何所疑?且修他行或有流弊,如依戒律而行,则决无过错。佛寂初二百年,可云唯依戒律修行,故圣真相续,血脉不断。盖戒厚则定自生而慧自发,自成解脱解脱知见。三四百年后律部分裂,论师纷出,于是解行者多而证果者渐鲜矣。

乙、禅观禅那、三摩地──三昧、三摩钵底、三摩[口+四]多、奢摩它、毗钵舍那、瑜伽等名、皆指凝心一境,寂照静明之修习言。此为佛法修证中必经历必成就之事;神通智慧皆出于是。律密净三行至相当程度时,亦必有此经历成就。所谓定共戒及得悉地与念佛三昧等,何莫非此?特彼三行所侧重者各有其相耳。今不曰禅定或止观而曰禅观者,意在总摄一切禅定止观等门,将五停心、九次第定,以至中道观、唯识观、一心三观、法界观、如来禅、祖师禅类为一聚,而以专提祖师禅之禅为禅之极致。禅宗最重师承,亦犹密咒之金刚乘亦必师傅也。此中既统括一切止观,故台贤等止观不另列其修门矣。

丙、密咒密咒续轨各部,亦几埒律部而别成一藏,然其“续”原归经藏,其“轨”应编入律之大乘“作持”(例声闻律各跋渠)。要之皆轨范身语意业之所行者,谓之三密相应,正相应于此行轨耳。然自咒蛇之大孔雀咒,以至龙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莲华生、宗喀巴、空海、最澄以来集大成之密咒聚,悉皆摄属为此一修行门类。其特点则或诵或观,不离[口+奄](嗡)阿(哑)?娑哈五字,尤重坛仪礼供,摄三业以合于所崇奉之佛圣天神耳。既有如此殊异,故与律禅净不能不分家也。

丁、净土净土行门,本通于十方一切佛菩萨之净土,而在中国、高丽、日本、唯普遍弘扬弥陀净土。但近来发见于津南石室者,则于弥陀净土变外,更有药师净土变,千手观音净土变,津南净土变,地藏净土变等,则知唐以前修净土行者,不限极乐,而皈心兜率内院津南净土者尤伙。今此所谓净土行,亦总摄兜率净土、极乐净土、以至华藏净土、寂光净土等一切净土行门;在舍此短浊身器后,别取一常净身为所归处。据兹特点而统摄十方诸佛圣净土法行为一类,故能与律禅密各立而为四也。

以上,依此四各成一门类言,每一门类中各摄众多行门,例如仅一弥陀净土行门,集中、日自津南远公以来之宗派行轨,何虑千百?而此四行门之可摄尽佛法一切修行方便,可无疑议。然约类别与序次,则犹有可言者。


此业果与解脱思想,实为印度刹帝利种之特产,而达到圆满成就者则为释迦族之大圣释迦。本唯祭祷之婆罗门各派,则为纂承于此义者;故原本正常之佛行,决为自力之律禅,换言之,即戒定慧行。他若瑜伽派侧近禅行而胜论则近祭行。即吠檀多亦始终不放弃梵神。虽修禅观亦以专念代表大梵之[口+奄](嗡)字为唯一方法。至中国盛唐时,此派之商羯罗为纂承佛法思想之极点,不久又以“梵”与“毗纽[竹+奴]”人格神一致,谓修行解脱亦非得此“神”之加护不可。释迦灭后六七百年间之龙智兴世,亦渐将彼教祭祷礼赞之方法,移摄来用为感应佛圣天神及归向圣刹之密净行。至密宗盛行,则亦有非受“密佛”灌顶加持不得成佛之说兴。要之,印度起于婆罗门之他力行,至后期佛教之密净乃完成;起于刹帝利之自力行,则于初期佛教之律禅即已完成。故改善于自行与感应于他行,虽均至佛法始获圆满,然不能不以律禅为佛行立本质,而密净为佛行之变体。故律禅之锻练身心,密净之供祈佛圣,实为修行之两大别。

乙、禅密与律净若从此四行门发达之极诣(例禅之禅宗)者为代表以观其类别,则于另一义上又可禅密为一类而与律净为别。盖律依众团折伏自我而至于解脱,净依圣国引摄自我而至于往生,皆以屈抑自我为行者;而禅密则反是。禅由即心是佛而至于呵佛骂祖以示超越,密由即身成佛而至于纵淫恣杀以示奇特,则以伸扬自我为行矣。故猖狂者当裁以律净,而畏缩者当奋以禅密;勇强者可摄入禅密,而怯弱者可导归律净。复次、禅密必定心而律净通散心,律净平易而禅密严峻。

丙、律密与禅净汉土古多禅净并修者,而津南黄衣派亦律密兼重,则禅净与律密可各成类别。大抵律密皆繁礼褥仪,名相精细,轨制森严,学者非童而习之,纵拘守规矩绳墨中积之既久,不能入于神化。其影响于世人者,亦能使于佛教有较明之认识,此黄衣派之所以可名律密,而异于红衣派之为禅密者也。至于汉土民性,豪迈通脱,乐于简易。唐末五代之乱,性相经论与律密规制皆不复行,禅净之行与台贤之说相依,二三豪杰时能直得佛法之玄髓,妙用无方。然大都藉一个话头一句佛号为躲跟,陷于一切不知,而民俗之于佛教亦鲜辨晰之信;盖尚玄妙而忽规绳,上上人得之中下人失之也。

丁、律与禅密净律之本质为伦理学、道德学,专从身语或及心意之实际行动上,导人于止所当止作所当作之轨道,不须理解亦不须灵悟。从实行经验上所证知,亦为行之产物,故实证为行之本质。所谓“修行”,虽但以“持律”一名代替之,亦无不可。佛所教授教诫,曰法与律,余法皆为化导之教,唯律是制行之教,由此古人判律曰制教,余法皆为化教。化教中禅密净三、有十八回互。

戊、净与律禅密律须由戒生定生慧,证涅盘方算成就;禅之就体消停得力迟诸止观等且不论,即从缘荐入相应疾之宗门禅,亦必透末后关得大自在方可;密尤须无量学习勤苦修持,方有大悉地之希望。唯净土行则若极乐、若内院等,皆许以称念若弥陀若津南等圣号即可往生,一经往生即不退堕,其行极易。故于此行门一生决信,心即津南,既不虑所行之不能达所愿,则身虽未往生而心已等于往生者之安乐自在。日本真宗之为净土宗极诣,即以现能信入心安,便顿同已生净士住不退地,游化世间矣。故古人判“净”为易道,余法皆为难道。难道中律禅密三,有十八回互。

己、密与律禅净密咒行至于大成之金刚法,不论在解在行,皆与余法门大异其趣。一切皆有玄密神秘气味,形似凡俗而实最圣真,表似反常而裹偏顺正。必藉曾亲修验证者教授而亲修验证之,方获其效而仍莫尽测其故,唯可云从上师傅如是行故而如是证。故古人判为密法,而以余为显法。显法中律禅净三、有十八回互。

庚、禅与律密净禅观行中虽摄观而亦以止为依,修止即须止息攀缘而除一切想,若不先止则定心之观不成,纵观亦是散乱游观而不成寂静深观。由此不唯宗门禅别传于教外,而止修则解绝之一切禅行,孰不言思俱寂?但心言绝处了了相应之一着,实为万法宗本。然唯以心印心不立文字之宗门,专在文义路所不通处。导令深疑力究,不同其他之皆从文义解路入。故此称宗门,余为教门。教门中律密净三,有十八回互。

三、四门之序次甲、律禅密净以律为首,可有律禅、律密、律净、律禅密、律禅净、律密净、律密禅、律净密、律净禅、律禅净密、律密禅净、律密净禅、律净密禅、律净禅密之十四变序;益以三三三山山诸式,有二十一变序,共三十六序次,兹不具论。试一论以律禅密净为序次之进程:谓对佛法既了解具信已,实践修行,首持戒律,进习禅观,乘是戒定慧始觉之力,引契秘密藏中之本觉法身功德,乃得入诸佛菩萨妙庄严刹。此其进行之程次,例之龙树菩萨,至为显然,故为最根本最自然之序次。以禅律为因行自力之增进,以密净为果德他力之加持;以因行契同果德、以果德成满因行,此为最可遵依者也。

乙、禅律密净此中亦有诸变序如上。以禅律密净为序次,亦大有用。例吾以慕仙佛神通而出来,后虽受戒读经仍茫然不入;以八指头陀提撕参究无义味话头,由阅指月录而传灯录而诸祖师语录,渐增疑闷蕴结;虽听讲津南贤首教义经论,探阅大藏经典,疑闷如故,可云于佛法之信解终未获成立。后因同阅藏经一老宿,教令勿乱抽阅,当从大般若经循其次第而阅览。如是月余而四百卷垂尽,一日忽然心境顿空,而一刹那间回观身器如幻如影,般若经义灿然现前。进而涉猎法华华严台贤教义及龙树僧肇论旨,亦甚痛畅,机锋迅捷,不复被语句所缚。爰庆快生平,于佛法由胜解生确信。吾本未多读书,至是于世间学说亦多一目了然,文思风发泉涌,益放恣自喜,颇有弘法利生,今世舍我其谁之概。渐患身心不入律行

分享到: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