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放生善缘中心 > 城市分站 > 宝丰县可放生的水域在哪
宝丰县可放生的水域在哪
发表日期:2023-05-10 08:27| 来源 :本站原创 | 点击数:297次
本文摘要:所以,这个孩子变得比投生于非佛教的家庭更为珍贵,因为孩子要修持、学习、实修佛法,实证菩提道并成就解脱与成佛时,不会有任何从父母方面而来的障碍。6.既然你给了这位珍贵的

达摩大师来中国以后,为了教育其弟子创立了达摩禅,还特别立了“四道行”,要求弟子时时刻刻锻炼自己,在生活中体验、磨练,久之定力必增,慧性也就展示出来。这是达摩大师主张起坐后的如理践行,也被认为是禅的组成因素,即所谓“行入”:初报怨行者;二随缘行者;三名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达摩“四道行”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对我们为人处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笔者就对“四道行”蕴涵的人生哲理略作介绍。

四道行中的第一行是“报怨行”,它的意思是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爱憎,起因都是前宿所做,才令自己这当下来受。既然它发生,那么我们就要承担和接纳这些不如意的果报。不要想着去逃避它,毕竟那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它已经发生了,那就必须去承担它,这是我们最直接的面对自己命运的态度。只有接纳不如意,才有可能面对它,继而克服乃至改变、超越它。

你也许刚刚丢了工作;也许情感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也许家庭非常的穷困;也许从小就没有了双亲……不如意的事情人人都有,对此,我们的最好的态度就是接纳,因为逃避不能够帮我们解决任何困难,只有当我们勇敢地面对它,毫无怨恨地接纳,然后才可能以平静的态度开启智慧去想办法解决它。

有些看上去很糟糕的事情,只要你接纳它,以坦然的态度来对待它,愤怒和痛苦的心情可能也就慢慢地减轻,然后才可以去着手解决它。马祖道一说过:“能照破一切有无诸境是金刚慧。”就是说能接纳一切不如意,就能照破一切不如意;能照破一切束缚我们的境界,就能使自己成功的生活。就好像你必须先接纳失败,才能在失败之后重新开始走向新的开端,如果你一直因害怕失败而不敢行动,那就永远也体会不了到达成功巅峰时的喜悦。

四道行中的第二个法则是“随缘行”。“随缘”是佛门弟子常常挂在口边的一句禅语,它不光是一种禅的意境,更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常常认知的一种自然的对生命的态度。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和尚随同师父撒下草籽,可是刮来一阵大风把许多草籽吹到别处去了,于是小和尚叫了起来:“不好了,种子被风吹散了。”师父道:“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些干瘪的种子,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不多会儿又飞来几只麻雀啄食种子,小和尚赶紧前去驱赶,师父道:“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随遇。”半夜下起了大雨,小和尚很担心,师父安慰他说:“不要担心,冲到哪儿,就让它在哪儿发芽吧。随缘。”几天过去了,那些原本光秃的地面上居然生出了嫩绿的小苗,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父微笑着点了点头:“随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随缘”是一种乐观的心态,它要求我们不急躁、不抱怨、不强求、不悲观。它又是一种智慧,一个人一旦能够凡事“随缘”,思想必然豁达,生活也自然会淡泊宁静。

相传道信到牛头山寻访法融,法融请他到自己的草庵里。道信走进草庵里发现里面养着许多老虎和豺狼,情不自禁地举起双手露出害怕的样子。法融见了,说:“你还有这个在(即害怕之心)。”道信反问道:“这个是什么?”法融无话可答。四祖的害怕状是自然之心的流露,而法融问“这个”,却是他心里先存了“害怕”这个念头。所以,道信告诫法融说:佛就在自心中,一个人既不外鹜旁求,也不刻意澄心;既不作恶,也不念善,让自心随顺自然,无碍无挂,任意纵横,这样就能体悟到“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

正如一首禅诗说:不求名利不求荣,只求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是啊,人这一生能有多长久呢,尤其是生活在现世中的我们,切不要为了那些“闲事”而让自己的心灵充满了怨言、愤愤不平和仇恨紊乱情绪,最终让自己生活在“无明”的困苦境界里。人只有在“不求名利不求荣”时,才能做到一切“随缘”,才会让心态平和,思想清明,也才能发挥人的潜能和才智,得到成功和喜悦的人生。

所以说,生活是在随缘中实现的,心智也在随缘中成长。每一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那份缘去生活,才可能成就自己的因缘人生。唯有把握自己,凭着自己的实际能力,如实地发挥,安于当下,放旷随意,这就是“如来”的生活。

第三个禅法是“无所求行”。无所求即是放下,亦是空。有一个人两手拿了两个花瓶来献佛。佛陀对他说:“放下!”那个人就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了。佛陀又说:“放下!”那个人又把他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了。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那个人说:“能放下的我已经都放下了,我现在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你到底让我放下什么呢?”佛陀说:“我让你放下的,你一样也没有放下;我没有让你放下的,你全都放下了。花瓶是否放下并不重要,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要、六尘和六识。你的心已经被这些东西充满了,只有放下这些,你才能从生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才能懂得真正的生活。”

“放下”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真正施行起来却是很困难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追求功名,他就放不下功名;有了金钱,他就放不下金钱;有了爱情,就放不下爱情;有了嫉妒,就放不下嫉妒。世上能有几个能真正地“放下”呢!

有一个将军,由于厌倦战争,所以想要出家。他向著名的大慧宗杲禅师说:“大师,我现已看破红尘,请让我做你的弟子吧。”宗杲禅师说:“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暂时还不能出家。”将军说:“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宗杲说:“等到明天再说吧。”第二天一早,将军就到寺里礼佛了,宗杲一见到他就说:“将军为什么那么早就来拜佛呢?”将军引用禅语诗偈说:“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宗杲这时说:“你起得那么早,就不怕妻子在家中和别的男人睡觉吗?”将军一听大怒,骂道:“你个老东西,怎么出口伤人!”大慧宗杲禅师哈哈一笑道:“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放下!放下!不是口说放下就能放下,“说时似悟,对境生迷”啊!

禅宗认为生活的本质是实现而不是需索,因为自古以来,需索者的心态总是饥饿和匮乏的;实现者则充满丰足、喜悦和光明的意义。实现的生活,也一切具足,明显地不同于那挑剔、不满和不安的态度。禅者正是在不断地放下实现的过程中成长,提升自己,最后彻悟。

同样,只有当把一切虚幻放下时,我们才能不被世俗的是非、利益等物质欲望所束缚,才能摆脱对肉体生命的生死病苦的恐惧,才能不执著于“小我”的名利,不执迷于一己之私欲,真正地认识自己、实现自己,达到那种恬淡自然、无欲则刚的人生境界。

达摩提示的第四个禅法是“称法行”。佛陀说若做到用因果报应的教义支配自身忍辱受苦的行动,就会与禅观内证所得的“真性”之理相应,故曰“称法行”。称法就是按照佛法的指引去生活。也就是按照佛陀所制定的戒、定、慧三学来要求自己。

以我们生活中人的观点来看,被称戒学的戒律可以理解为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态度。因为身处社会之中我们要想有良好的生活就需努力工作才能达到目标,而为了达到具体的目标必须具备某些能力,每一种能力都要扎根在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上。无论你怎样生活,工作是什么,如果没有良好的习惯,就会面临很多麻烦和失败:

诸如你爱睡懒觉而没有养成按时早起的习惯,那么上班就必然会迟到,迟到必然会带来被扣奖金的处罚;诸如你平时说话不注意口德,总是带脏话,那么很可能在一场很正式的谈判中,对方由于你出言不逊而心生不满,从而使谈判破裂,失去了本当顺利达成协议机会;诸如不注意工作环境的卫生而引起上司对你的不满;不爱护公物导致被管理员揪住开罚单;随地吐痰,被心仪已久的女孩见到而引起的嫌恶……所以在佛经中,佛陀要人起码坚持五戒:戒杀是为了培养仁慈之心,戒盗是为了确立无贪和知足的态度,戒淫是为了养成健康的心志力量,戒妄语是为了维持平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戒酒是为了保持清醒的思考能力。

而被称为定学的禅定,则是指一个人控制自己的能力的大小。什么是禅定?《六祖坛经·坐禅品》云: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其意是指自己不被外界色相诱惑,不被自己的贪欲、嗔怒、愚痴、傲慢和疑心所扰乱,在日常的行为中,时时能保持一种不被境界所牵动的态度;保持一种不被欲望蛊惑的定心;保持一种不被冒犯和欺骗所激怒的平静,就是禅定。人如果能够修有一定的禅定功夫。就能够通过定而把握自己,不让自己容易被外界所动,对自己充满信心,遇事不慌张,处理杂务也能心安理得,别人也相对的会比较信任和尊重你。

最后说一下慧学,慧是指不被某些成见和偏见所拘缚,也不被物欲和色相蒙蔽相欺。拥有了慧的人,才是清醒的人,唯有清醒的人才可能醒觉,才会善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去创造自己理想的生活。

达摩的四道行,是达摩留给世人的珍贵心传。理解并实践它也是一个人性提升的过程。经过了四道行的洗涤,人才能从许多无明中解脱出来,才能够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发挥高的工作效率,维持健康的身心生活。尤其是生活在忙碌的现代社会,我们需要一点禅定修养来帮助自己从许多追逐与占有中解脱出来,不让自己成为物欲的奴隶,然后承担一切生活的悲喜事实,最终实现生命的圆觉之路。

在婚姻中修行(图文)

在婚姻中修行

  1.你可以急着结婚,结果却终其一生活在不幸、争吵及不调和中,这没意义。应该花几年的时间观察可能的结婚对象再作决定。认识一个人要花时间。

  2.婚姻的目的应该不止是肉体、性的接触。如果目的只是这样,当其中一人找到其它对象,心意就会改变。共同生活的原因应该是要以悲心和慈爱彼此相扶持,培养并修持善心。

  3.既然你已经决定要过婚姻生活,那么就应该让婚姻变成你生命中一件特别的事。让婚姻生活更有利益、更有效益。有效益意指培养善心、培养安忍,忍受在承事他时遭遇到的困难。

  4.你可以成为对方修持佛法的大助缘,帮助他净除恶业、累积广大的功德,并带领另一半越来越接近成佛。透过布施佛法、了解菩提道次第,令另一半修持菩提道次第。

  5.对自己的伴侣要经常这样思惟:如果这个人能获得一切安乐,包括解脱及成佛的安乐,那有多么好!

  6.人际关系问题的根本在于双方过去所造的恶业。问题是那些恶业的果报。例如妻子与丈夫不和睦,变成彼此的冤家,诸如此类,这种不调和是过去造恶业的果报。

  7.当另一半对你生气或不悦、骂你、虐待你等等,修持安忍让自己能忍受伤害,同时体认到这是修持布施的机会,布施你的身体和财产。

  8.与丈夫相处困难,很重要的是要记得你自己过去世的恶业:在过去你曾经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最好记得这点,这样你就不会生他的气。因为你过去世对他很坏,他才对你很坏,而那将使他投生于恶趣。这是如何培养悲心的方法。

  9.承事这个人,不要认为这是「我」 先生,「我」太太,「我」小孩,「我」父母,那是贪着的表达方式。不要这么想。反而应该觉得他们最珍贵、最仁慈,然后承事他们如同一个想要快乐不想受苦的人。

  1.当你们还在一起的时候,用它来培养悲心。某方面而言,这个人在教导你出离心,教导你解脱。他正教你出离轮回、出离贪执,告诉你放下对境之道。

  2.当你放下贪执,就会带来满足,运用这种经验来禅修非常好,这是能在生活中修行的好助缘。

  3.在佛法上彼此帮助、支持,使得在一起变得非常有意义。如果在婚姻生活中没有这种特别的态度,那和猪狗的生活没有丝毫差别。它们也可以体验性欢愉。

  4.离婚如果发生了,就让它发生。不要太心烦,因为这意指你正在经历过去世的恶业,例如邪淫。离婚也可能是离间、造成不团结、造成他人之间分裂的果报。你之所以离婚来自于这些业的果报。

  5.就离婚而言,你必须思惟:「她离开了我,所以过去我所造让他人离开我的恶业已经结束了,被净除了。」你必须用正面的方式看待这种情况,这种方式能带来内心的宁静,变得像毒药离开了你的身体。

  6.婚姻不单是两人世界,有时还有子女的问题。小孩可以让生活变得复杂!但如果你 计划给一位在寻找人身的有情人身,而且你知道如何养育他,可以让他的生命对世界最有利益,你有良好、清楚的计划——那就不一样了。

  7.有了这样的计划,你可以好好经营。但如果你没有这样的 计划,那么拥有一个小孩只是为了个人的享乐,就像养一只狗。

  8.许多人想着,如果有小孩,生命会是多么美好,就像在净土般,但之后,当他们有了小孩,他们完全没有时间禅修或修行。他们晚上不能睡,因为孩子会醒来,白天也是一样。最后,他们根本没时间修行。

  9.许多学佛弟子在为人父母后,就会变成没有时间修行。

  1.尤其母亲为了小孩必须忍受极大的艰苦,作出很大的牺牲,生产时忍受许多痛苦,日夜看顾小孩,不得休息。孩子长大后,会带给父母许多困扰,父母花许多年的时间在小孩的教育和工作上,给予食物、衣服和教育。小孩能利益这世界,父母的一切牺牲才值得。

  2.父母是一种缘,对孩子的一种影响力。许多小孩承袭父母的想法、举止和生活方式,所以父母有很大的责任。

  3.当然,每个孩子有他自己的业。今生会如何取决于他们过去的业及今生值遇的缘。

  4.生小孩的目的是以善心扶养他。如果你有小孩,却没有 计划,不但不会在世界上增加仁慈、耐心、容忍、宁静与安乐,只会有更多麻烦。我认为是否要有小孩,大半取决于这个孩子将有什么样的生命而定。

  5.小孩是一位需要人身的有情,那是善趣有情的身体。这位有情在过去造了善业并持戒,所以现在能投生为人。你提供顺缘帮助这孩子得到人身。

  6.既然你给了这位珍贵的有情生命,(他是数不清的有情中的一位),身为父母,你们负有完全的责任养育这个小孩成为非常好的人,对一切人类有情充满悲心,充满佛法的智慧,和所有心的珍贵功德、普世责任感、宽恕、容忍等等。

  7.如果孩子怀着自私的态度长大,怀着瞋怒和不善念,造作自私的行为,他们不但不会带给世界和平,反而只会带给他人伤害、给父母制造问题和忧虑、引起烦恼、瞋怒和损失,带给世界伤害,带给家庭不快乐。会发生这种事。

  8.因为孩童花在家里的时间比学校多,所以父母也应该培养善心、慈爱、悲心、对他人仁慈慷慨、有普世的责任感,感受到他们对一切有情的安乐负有责任。

  1.就算只有一个小孩或一个人培养善心,当他有影响力或权力的时候,就能带给数百万人许多宁静与安乐。所以,教育小孩拥有善心、对他人仁慈慷慨、觉得对一切有情的安乐负有责任非常重要。

  2.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受普世的教育长大,有善良的心,在每日生活中对动物、人类和任何有情修慈爱。无论何时,孩子看到任何好事发生在他人身上,应该修随喜,并以满他人的愿、成办他们的安乐为目标。

宝丰县可放生的水域在哪

  3.每位家长都能从孩子身上学到许多。每一天,随时随地,学习关于生命、学习关于心,学习关于轮回和轮回的体性、学习解脱、涅盘和成佛的重要、学习对一切有情的悲心、学习有情是如何在受苦。

  4.为人父母者应该随喜并觉得非常高兴能给这位有情人身。因为有了人身,就能让这位有情修学佛法。你有机会能给予一位有情修学佛法的因缘,学习不只是如何解脱而是成佛,对你们而言应该是极大的喜悦。

  5.这位有情跟父母有业缘;和整个家庭有过去的业缘,所以这位有情特别投生于你们家,这意指你有责任照顾他。照顾不只是指照顾孩子的身体,最重要的是藉由逐步教导孩子佛法而照顾心。

  6.既然这个孩子有幸投生于一个佛教家庭,就有机会成为佛教徒并值遇佛法。所以,这个孩子变得比投生于非佛教的家庭更为珍贵,因为孩子要修持、学习、实修佛法,实证菩提道并成就解脱与成佛时,不会有任何从父母方面而来的障碍。

  7.有情投生于佛教家庭的原因是为了值遇佛法。他们有极大的优势值遇、学习、修持佛法。你应该教导他们安忍、悲心、慈爱,及对一切有情的安乐负有责任,以此养育他们,并教导他们把修行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1.对佛教家庭的子女而言,修行、吃素、念佛等宗教行为,对他们或许只是一种从小就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而已。父母无言的身教才是最有影响力的教诲。

  2.因为认真修行、充满法喜的生活才是真正能够影响子女心灵深处的一股力量。

  3.如果父母相处和谐,夫妻同修,那么你就已经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如果孩子愿意跟随你们一起修行,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4.试着给孩子们一些自主的空间,因为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孩子并非父母的财产。父母只需从旁协助他们建立明辨是非善恶的准则和健康良好的慈悲护生观念。

  5.孩子越在菩提道上培养自心,不伤害有情,带给一切有情安乐,他将不仅会拥有暂时的安乐,还会拥有究竟的安乐:恒常的安乐、解脱、无上的安乐,和佛果。

  6.就算不可能带给每个人快乐,至少他必须不伤害他人,带给他人安乐,对一切众生是无害的。

  7.希望所有佛弟子,能以爱心、慈悲心来对待自己的小孩,而且是真正无我奉献的爱心。

  8.无论你为了照顾孩子而给了他们什么,例如教育,都是佛法的修持、布施。孩子给了你机会修持布施和戒律,不伤害他人、只利益他人。

  9.此外,孩子也给了你机会修持许多年的安忍波罗蜜。孩子的降临尤其教导你安忍。

  10.佛陀修持六波罗蜜不是一、两年或一、两世的事,而是三大阿僧祇劫。现在,这个孩子给了你机会修持布施,供养食物、住所、衣服和钱,并修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孩子相处时,常保你的心是善的)波罗蜜。这孩子给了你机会修持六波罗蜜,所以你能迅速成就佛果。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