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放生善缘中心 > 城市分站 > 象州县所有放生群在哪儿
象州县所有放生群在哪儿
发表日期:2023-03-27 14:16| 来源 :本站原创 | 点击数:359次
本文摘要:佛陀又说: “放下。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 “放下。佛陀对黑指婆罗门说: “放下。”  佛陀说: “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而是要你放下‘切嗜欲妄念。”这时婆罗门说:

我们虽然发心来到这里,但是有些人是慕名而来,有些人是好奇而来。我对佛教的理解,佛教没有什么奥妙,佛教的最高理念是道破生命、环境、宇宙的微妙,道破出来了就是大彻大悟,破不出来,就是一般凡夫。我原来学过密宗,以为是通过神通广大去理解一切,应该是通过内在的悟道去理解和道破一切。特别是净土法门,它的最高理念就是:阿弥陀佛是一所大学校,所有生命乃至一只昆虫,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以后,都能得到阿弥陀佛的慈悲法化,他的灵魂就跟佛一样,没有一点差别。

我原来修密宗多少有一点灵感,对汉传佛教我始终不相信,特别是念佛法门我更不相信。人到生命关键的时候,也就是说当人死以后,用密宗的念咒方法,没有看到多少个得到安详。得到安详的人,除非功夫很高、非常有修行的人。而我原来在家的时候曾经见过,连一般普通的老太婆给死亡的人助念,都得到安详往生。通过这点,我认可阿弥陀佛是他力,密宗还是有自力的成分。我今天这样讲并不是排斥其它教和其它法。

在念佛方法上,也有自力和他力。自力者就是不相信有他力,认为自己念多了,才得到好处。当然念多肯定得到好处,但你没有相信他力,你是靠自己念多了才起作用,就变成自力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你如果认为念多了才能得到好处,说明你没有认可阿弥陀佛的慈悲了。我们过去讲“请阿弥陀佛慈悲”这句话,我们说错了,我们没有理由请佛慈悲,佛本来就慈悲了。所以我提倡“乘佛慈愿”,佛本来慈悲圆满,我们乘佛慈愿就是接受他的慈悲,直接用他的慈悲。我们用法不对,就不会产生作用。

佛教就是教我们做人要守好本分,从少年到老年每个阶段该怎么做。把自已的本分做好了,你的人格就高尚;本分没有做到位,人格就降低了。完善自己的本分以后,第二步就是普利十方,这就是佛教自利利他的观念。自利是守本分,利他就是让位 。

而我们要完善自己,就应该好好念佛。为什么念佛能得到健康呢?因为健康是来自快乐的,念佛人首先能完善自己做到知足常乐。我自己得了多年的病,我就有体会了,自己痛苦是小事,麻烦周围的人是非常的大过。我们有病了,给一家人都带来烦恼和痛苦,所以自己要把握好自己,才能不麻烦别人,不麻烦别人就是利他了!

我们常常为一点事情生烦恼,自己跟自己作对。生一分钟的烦恼,要得三天的病;如果生一天的烦恼,要得到四年的病。念阿弥陀佛就是念做健康人,念做快乐的人。有了健康快乐,才得到长寿。所以我们的生命应该跟太阳一样,不管乌云密布还是晴空万里,太阳自己永远保持光辉,也就是说它永远快乐。如果不管环境怎么变化,条件怎么变化,我们始终是快乐人,这样身体就没事了;如果我们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喜怒哀乐,身体就有变化了。

为什么我说“天有定数”?我们要活在世间多少天,是有定数的;我们有多少富贵,天也有定数的;我们家属有多少个人,天也有定数的;包含农民有多少分地,天也有定数的。如果不相信的话,你们念佛也没有用,念什么都没有用。不是你相信它才存在,你不相信它照样存在!也不是你相信它才产生作用,不相信就不产生作用。

古今一些大德说到,助念时需要病人配合。我原来也很相信这个道理,后来我想:既然天有定数、地有定理、人有定量,你生命到尽头了,你不想走时间也到了。我知道这个道理以后,去年我就打破惯例,成功实践了很多案例。

有一次我从广东小榄回广西,在路上有一位居士给我打电话说:“现在我们有一个病人,病得很严重。”我就问病人的年龄,他们说六十一岁,我问:“你们打算么样。”他们说:“我们不知道,反正病比较重。”我说:“我认为他时间到的话,该走就走,如果你们要挽留他,说不定他还会有痛苦。让他念佛,决定他走还是不走那是阿弥陀佛的事情,我们不要愿望他怎么样,把他的生命交给佛,一切由佛成全。”他们明白了就照着去做,三个小时以后,又给我打电话说病人走了,我问:“安详吗?”他们说:“非常安详。rdquo

所以说,如果我们有心去挽留他,他绝对不得安详,因为我们有一种心力的磁场干扰他,他就很烦恼,即使你没有说出来一样影响到他。我们要做到随喜功德,也叫做随缘。随缘就是不要用我们的意念去强迫一切,这样才圆满到位。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放下身心如敝帚(外一篇)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放下身心如敝帚(外一篇)

  放下身心如敝帚(外一篇)

  延德

  一个年轻人背着一个大包袱,千里迢迢来找无际大师。

  他说:

  “大师,我是那样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让我疲惫到了极点,我的鞋子破了,双脚也磨出了水泡,手也刮破了,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沙哑……疲惫和失望纠缠着我,为什么我还找不到心中的阳光?”

  大师问他: “你那包袱里装的是什么?”青年说:

  ‘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寂寞时的烦恼……靠了它,我才能走到你这里来。”

  于是,无际大师带着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 “你扛了船走路吧!” “什么?扛了船走路?”青年很惊讶,

  “它那么重,我扛得动吗?”大师微微一笑,说:

  “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是有用的,它会使我们的生命得到升华,但执着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沉重。”

  青年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现自己的步子轻松而愉悦,比以前快得多。他发现原来生命可以不必如此如此沉重。是啊,痛苦的根源不在于得不到,而在于放不下。放不下悲情,悲情就如丝茧缠得心透不过气来;放不下功名,功名就如块垒压在心头;放不下虚荣,虚荣就如酸碱腐蚀着心灵;放不下仇恨,仇恨就如毒雾遮住了阳光……唯有放下,才会有真正的坦然与轻松。快乐源于知足,知足却源于放下,放下的越多,就越容易知足,知足常乐!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必须放下许许多多的包袱和索绊,也许,这包袱里藏有你许许多多不舍之物,也许,这索绊连着你刻骨铭心的情感,然而,当你负重得苦不堪言、举步维艰的时候,尝试着放下一些东西吧,割舍是疼痛的,疼痛过后却是轻松!而一些悲情、虚荣、怨恨,更是我们行囊中的垃圾,唯有放下,才能换来一片明朗的天!

  《颂古》诗云: “放下身心如敝帚,拈来瓦砾是黄金。默然一下打得着,大地山河一法尘。”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花瓶,前来献佛。

  佛陀对黑指婆罗门说: “放下!”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瓶花放下。

  佛陀又说: “放下!”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 “放下!”这时婆罗门说: “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 “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而是要你放下‘切嗜欲妄念。放下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通通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捁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这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

  “放下!”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我们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我们肩上的重担,在心上的压力,岂止手上的花瓶?这些重担与压力,可以说使人生活过得非常艰苦。佛陀指示的放下,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

  那么,什么是放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放下,不是放弃。因为,放下是指内心,放弃是指现实;放下是智慧,放弃是无奈。

  放弃一种追求,放弃一个梦想,放弃一份感情,这是一种行为,行为的放弃不代表心灵的放下。常常的情况是,行为无望地放弃了,心却还苦苦地纠缠着。周国平说:“你若心生惦记,便是放不下。”这种放弃放不下的情形更是一种折磨人的痛苦。

  也许,我们心底都有着一种美好的愿望,我们都很想执著于一件事,执著于一份爱,执著于一种感情,但是,当这种执著是一种错误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放弃,尽管我们是那么地不情愿,是那么的无奈甚至痛苦。放弃是被迫的,要想得到真正的轻松和快乐,还必须学会放下。

  佛使比丘在《人类手册》中说: “佛陀不教人沉迷于幻想,而要人脚踏实地面对现实。因此佛教哲理是清晰、实际而又合理的现实主义。”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