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放生善缘中心 > 城市分站 > 吴江市吴江市哪里可以放生
吴江市吴江市哪里可以放生
发表日期:2023-02-21 06:01| 来源 :本站原创 | 点击数:916次
本文摘要:如果我们从功能方面将读经的目的加以概括,约略可分为以下六种:一、读经可以明心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疏·序分义》里就说过:“言读诵大乘者,此明经教喻之如镜,数读数寻

凡是佛弟子,大都读过佛经,或是在道场中共修时与大家一起出声念诵,或是自己闲暇独处时沐手焚香静心阅读,对于读经这件事总不会感到陌生。但如果有人向你提问“为什么要读诵佛经”,你知道如何回答吗?

如果我们从功能方面将读经的目的加以概括,约略可分为以下六种:

一、读经可以明心

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疏·序分义》里就说过:“言读诵大乘者,此明经教喻之如镜,数读数寻,开发智慧。若智慧眼开,即能厌苦欣乐涅槃等也。”所以读经的时候,观照自己的言行乃至心念,是否有违佛陀的教化?若有违失之处,应当赶紧改过,依经书所说,如法修行。这样读经的过程就像是时时用明镜来照心一样,烦恼自会减少,智慧渐得开发。

二、读经可以解义

佛教的经典与现代这个知识爆炸时代所出版的书籍不同,往往文约义丰、意深致远,即便是听过讲解,看过注疏,也未必能够理解得十分深入。这时读诵的意义就可以提现出来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多读一次,就会对经典的玄文奥义多一分认识。即便是完全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只要照着经文不断去念,久而久之也能渐渐解悟,获益无穷。

三、读经可以修定

读经时要都摄六根,口里专意念诵,耳朵仔细倾听念出来的声音,而不必去理会经文的意思,这本身也是一种修定的方法。例如近代印光大师对于读经的方法就曾有这样一段开示:“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

四、读经可以弘法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因为听到人家读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于言下豁然开悟。在诵经时,说不定真的有人或其他道的众生,听了你的念经之声,引发善根,甚至像六祖大师一样开悟,这当然也是十分殊胜的利益。

五、读经可以护法

在大乘经典里多方提及,佛灭度后,凡是有人受持读诵佛经,就等于佛住于世,此人居处即得十方诸佛及护法龙天护持。因此,护持佛法仅是将佛经摆着是不够的,应当进一步受持读诵。

六、读经可以超度及祈福

不论大小乘的佛弟子都相信临命终时,亲友为亡者以做佛事来超度的功德,诵经便是佛事中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关于诵经的作用,简单地说就是运用佛力,将已逝的人召回,让他来听经闻法,进而得以解脱。所以《梵网经》提到,如果父母、兄弟、和尚、阿阇黎亡灭之日,及三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读诵、解说大乘经律,能够使得死者及无形的众生同沾法益,发菩提心,将来共成佛道。

如若亡者已往生他界或已转生也无妨,因为在我们诵经时,自己便在修行,即有功德,并且常有许多肉眼不见的无形众生在旁听闻,获得法益。因为这些众生得到法益,使得亡者有了功德——毕竟经是为他诵的。

诵经可以超度新死亡灵,同样也可以追荐亡故已久的死者,只是力量小得多。因为死者可能早已转世了,不能来听经,但是替他诵经做佛事,帮他结其他众生的善缘,仍是不无帮助。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如果想要获得的利益更大,我们自己平常就应常常听经闻法,常常读诵佛经,自求多福,而不要等到死后才由别人来代劳。

总之,诵经既能嘉惠生者,又可资益亡人,可说是冥阳两利的事。一切众生,不论天、人、鬼神,乃至有灵的畜牲,凡是未出离三界的,都需要读经修行。

什么时候该放下了!

每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会碰到大大小小不等的许多的烦恼。即使你现在过得再怎么顺遂,恐怕内心里面,总是难免还有烦恼。况且随着人生岁月的演进,毕竟都是会有许多许多无常的事情会逐渐的演变发生。在这个状况之下,眼前的顺遂,并不表示永远的顺遂。所以烦恼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有这样一个很多人都听过的故事:一个人烦恼太重了,找到一位智者,询问道:我如何才能放下呢?智者让他拿着一个杯子,往杯子里倒满了果汁。许久,那人问:我可以放下了吗,手很酸,于是将杯子放下。

当然,放下远不如这么简单。杯子是杯子,一个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的物品,很容易就放下。而那些已经长在我们心里,植入骨髓的种种种种,放下,谈何容易。真正要做到,我们看看佛法的智慧教我们如何真的放下,修行过程不容易,但只要如法去修行,一步一步终能做到。

这里我们不妨拿朝山这件事情做一个比喻。假设在山上有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善知识,我们要去朝拜他,那么在朝山之前我们首先就是要起信,真的相信山上的那位善知识,对我们真的有帮助,所以我们才愿意花时间、力气去朝拜。那么对于放下这件事,就是要先相信自己能够放下。我们举的例子:提起了重物,然后手酸了之后,就直接把它放下。还有世间人告诉你面对事情的时候要面对它、处理它、要放下它,都是起信的范围,要你相信自己能够做到。

接下来下的阶段,就是要做上山前的准备了。为了放下,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无常的观行,观行我们的身心以及周遭的事物都在不断的演变。透过那样的观行,你就会卸除了对于世间的事物,有所谓恒常不变的这样的迷失。实际上,你所放不下的烦恼也不是恒常的。

卸除这样的迷失的时候(朝山的准备做好),接下来,你就可以开始上山了,也就是进到佛门,来修习真正的佛教的义理。第一个要修习的佛教的义理,当然就是如何去解脱于你所放不下的烦恼。学解脱道的方式很多,但是有两大的核心,第一个就是要如何去观行五蕴空?我们说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空这个里面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没有你所以为、你所执著的性质存在。所以五蕴空的观行,就是你要去观行、观看、观察这个五蕴里面都没有你所以为、你所执著的性质存在。接下来是因缘法,因缘法就是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等等,这个里面的详细的观行。这个观行跟五蕴空是相辅相成的观行,刚好是一个是在横的层面,一个是在时间的纵的层面,提供了解脱道很好的观行。透过这两个观行之后,等于是解脱道的基础都已经打稳了。

接下来就要是最后一段了,走一段非常陡峭的路,上去就是山门,对于学佛来讲,就是要参禅了。参禅这一段很辛苦,可是非常的值得。值得注意的是,“参禅绝对不是放下”,参禅实际上是要透过善知识的开示,知道了入处之后,然后努力参究而找到自己那个恒常不变的本心。所以我们才说:最后的一段山路最陡峭,是需要大家坚持、有毅力地去把它爬过。一旦爬过之后到达山门,那个时候山门打开,才会看到佛法之中,佛所开示的种种的法,是多么多么的胜妙。

此时的你,已然找到值得永久依祉的本心,还会去依祉那些五欲世间你放不下的事了吗,答案不言而喻。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