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放生善缘中心 > 城市分站 > 桥东区浦东最大代放生群
桥东区浦东最大代放生群
发表日期:2023-02-08 11:27| 来源 :本站原创 | 点击数:460次
本文摘要:更进者,于念佛时,当为利益众生而念,兴无缘慈、运同体悲,观法界无量无边之有情,皆随自己一同念佛修持,同生极乐。然就一般众生而言,唯于临终最后一念,忆佛念佛,往生净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三篇 临终成就 壹、专题开示 二、临终一念往生要旨

  大众皆知,学佛之目的乃为成佛,而成佛则为广度众生。密乘弟子最高目标,则在即身悟见本来。佛在自心,不假外求。然则我们为何要推广「临终一念往生」呢?乃因对于广大未学佛者,及未能即身证悟的学佛者而言,临终最后一念,乃是往生西方、超出轮回最关键之时刻。是故,此生生命的终点,正是无限希望之起点。即或绝症患者,若能熟悉并遵照此「临终一念往生」口诀实行,亦将无惧于死亡,且视之为迈向永恒光明安乐之路。

  众生之心,与佛不二,迷之则为六凡,能作善、作恶,悟之则成四圣,能入体守寂、起用度生,故此心乃轮涅升沈之关键。而临终最后一念,心力最为强大,更是轮涅升沈之分野。若此临终最后一念,起贪瞋痴,则堕三涂;若念十善、利济众生,则生人天。若此念住于佛境,则仗弥陀慈悲愿力,接引往生极乐净土,永出轮回,究竟成就。此乃释尊亲宣于诸金经,诸祖阐扬于诸广论,乃至 华藏

  祖师亦如是教诲。更有历代念佛往生者之感应瑞征,以为凭证,信实非虚。至若修密行者,更有殊胜妙法,即于临终最后一念,自性光明现前之时,若能安住,与法界光明融会,便可直证性源;再起报化大用,广度众生,圆满佛土,究竟成就。然就一般众生而言,唯于临终最后一念,忆佛念佛,往生净土,是为最上胜妙方便法门。

  中国净土宗,已历千数百年。然为何念佛者济济,往生者寥寥?究其原因,只为未能确实掌握此关键性之临终最后一念。净土诸经中,或说一念往生,或说十念往生,实则真正往生之关键,只在最后一念。只为众生爱执根深,不舍世情,或业障厚重,信愿不坚,或四大分离,痛苦难忍,故乃为说十念往生,令其念念消业除障,念念舍离世情执爱,念念坚定往生信愿,则于最后一念而得往生。而平日之念佛,数十年的修持,亦无非只为此最后一念,安住正念,念佛往生。由此可知,临终最后一念要能自由把握,实非容易。何况一般病危者,大多精神疲乏,心智涣散,在生既无念佛修持之功夫,又加以世事诸多牵挂,如何能于临终最后一念正念安住往生?

  自觉觉他、自度度他,乃是每个佛弟子不变的誓言。何况众生皆是我自性中幻现之众生,岂忍见其受苦?虽受苦亦幻,而众生不知是幻,枉受如幻之苦,更属堪愍。故度尽众生而不着度相,乃学佛行者义无反顾之天职。是以,既知此最后一念如此重要,而又如此难以掌握,便当思惟以种种方便,助众生皆能于此临终最后一念往生净土。

  若是未至临终之重病患者,当告以极乐胜妙,及弥陀悲愿,令其生起切愿往生之心,并教其掌握临终最后一念,念佛往生的方法。若是已达弥留状态者,则须让他眼所见、耳所闻、心所想,皆为阿弥陀佛。最好能在他眼前供弥陀法相,使其张目可见。并作简要开导,令其放下世间一切执着,坚定念佛,愿求往生。最重要者,须在其身旁,轮班念佛,令其耳闻,求佛加被,接引往生,由临终至舍报后八至十二小时,不可间断。因舍报之时,六根衰退,诸识亦逐渐远离,唯有耳识及意识最后离身。故此临终一念往生之要旨,实是在于耳闻佛号、心系佛土。让佛号伴随他最后一念,送他直至佛土。此期间,切勿触动其身,亦勿为其净身、更衣,尤忌做种种急救措施,及断气即刻送入冰库。总之,要保持其安详,令其于念佛声中,安然往生。

  若能度一众生往生净土,岂仅成就一众生出轮回、了生死?此众生既往生矣,即不退转,必至成佛;成佛后,乃至未成佛前,即能乘其悲愿,重入娑婆,度无量众生同生净土、同成佛道;此无量众生,复各度无量众生。如此思之,助人临终一念往生之功德,何可思议?且今日助他往生,他日我舍报时,他亦必来护持接引,令我往生。我等助人往生,虽不应贪求此等功德,然此乃因果不移之理。

  除助临终病患及亡者临终一念往生外,亦应随缘尽力,推广于周遭,引介于有缘,令人人知此临终一念往生之妙法。更莫待病危临终才念佛,须于平日身健神朗时,即精勤念佛修持,不仅口念,还要忆想阿弥陀佛光明身相,念念祈愿往生净土。时时如是观修,持之以恒,则临终自能忆佛念佛。平日并广作种种利生之事,以厚植福德资粮,以期临终得值助念善缘,避免往生障碍。乃至即使无人助念,亦能仗自己修持功深,自己掌握最后一念,安住正念,念佛往生。

  至要者,若能将每一天,皆视为此生之最后一天,每一念,皆视临终最后一念,则心心切愿往生,念念忆念弥陀,求佛加被迎接,令我莲花化生,花开见佛。虽身处娑婆,亦当时时观想娑婆即极乐,秽土即净土,至此,世间有何事可争、有何物可执?故放下心中种种分别、爱恶、取舍,及个人之是非、恩怨、利害、荣辱。更进者,于念佛时,当为利益众生而念,兴无缘慈、运同体悲,观法界无量无边之有情,皆随自己一同念佛修持,同生极乐。恒常如是,念念如斯,上与弥陀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则于任何情境、任何时处舍报,皆能自力往生。尤其临终最后一念,若能依此观修,最低限度,必能上品上生。

  至若深机行者,明了自性弥陀之旨,禅定功深,临终则应安住体性明空,即能临终一念证入实报庄严土,乃至汇归法性常寂光土。唯此须有广大深厚福慧资粮,方克临终如是安住,究竟成就。

  再者,莫谓念佛乃属临终仪式。须知念佛非但能消业除障、除灾解厄,更能教化人心,安定社会,于个人及社会,实有莫大帮助。尤其临此世纪末之大转变,灾难频仍,此乃众生共业使然。若人人皆能念佛,则能转变众生共业,使重大灾难转于轻微。

  学佛行者,度生之心应永无疲厌,当把握每一分钟,自度度他。非仅度有形有相之众生,且应广度法界无量无边难以得见之众生。虽肉眼不可见,但真心即法界,众生无非在我等之法界心中,故心

  念所及,即能救度,此即无相度生。试想法界无边,众生无数,乃至剎那间即有无量众生临于舍报、亦有无量中阴身出世。是故密乘行者,当时时刻刻、分分秒秒,皆安住于法界之心,念佛、持咒,以度法界一切临终及中阴身之有情,令其一念往生净土,或蒙佛力、咒力加被,超生善处。既知众生乃自心之众生,则度生实即自度,唯有度尽众生,乃能究竟成佛。愿我同门,皆能尽心尽力,投入此殊胜度生事业。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1年:静谧与寂照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1年:静谧与寂照

  静谧与寂照—一海涛辑

  1.当你与内在寂照失去了连系,你便与自己失去了连系。当你与自己失去了连系,你便在这世界中丢失了自己。

  2.你内心最深处的自我感,对于「我是谁」的认知,与寂照是密不可分的。寂照即是远比名称或肉体形相更为底层的「我本是」。

  3.寂照是你的本质天性,它是什么呢?它是一种内在空间或察觉知晓的能力。因为有它,你对本页文字才能感知,并转为种种念头。没有这觉晓能力,也就没有了感觉、思考,甚至世界。

  4.你就是那个觉性——只是化装成人的形相出现。

  5.内在思维的嘈杂与外界的喧嚣是等量齐观的;内在的寂照与外界的静谧也是如此。

  6.无论何时,当你的周遭有那丝静谧时,倾听它——仅只觉察它、关注它。倾听这丝静谧,将唤醒你内在的寂照,因为唯有透过寂照,你才能觉察到那丝静谧。

  7.在你留意身边那丝静谧时,注意,那一刻你并没有在进行思考。你在觉察,但没有在思考。

  8.一旦你开始觉察到静谧,你便立即进入了内在寂止的警醒状态,你「临在」了,同时你也跨出了人类数千年来的集体制约。

  9.凝视一棵树、一朵花、一株植物,让觉察停留在那里。它们是如此的寂静,如此深刻地根植于本体之上,让大自然来教导你何谓「寂照」吧!

  10.当你凝视着一棵树,并感知其寂照之际,你自己也将变得静寂,你与那树将在极深处产生连结。当你处于寂照之中,并透过寂照去感知一切事物时,你将感觉与感知对象合而为一;这种与万物一体的感觉,就是真爱。

  11.要寻觅寂照,静谧可以帮得上忙,但并不是非它不可。即使众声喧哗,你依然可以觉察到那嘈杂下的寂照,觉察到那噪音生起之空间,那里是你内在的纯然觉性,即觉识所在之空间。

  12.你将觉察到觉性是你所有感官知觉与念头的背景,而能够有此觉察,就是内在寂照的生起。

  静谧与寂照—二海涛辑

  1.静谧可以帮你找到寂照,扰人的噪音一样也可以。怎么说呢?只要你能把对噪音的那份抗拒放下,接纳噪音就是噪音,这份接纳就会把你带进内在平和之境——寂照。

  2.任何时候,当你全然地接纳当下的如实状态,不管出现的是什么样的情况,你都能够平心静气。

  3.请留意间隙,譬如两个念头之间的空白,或一段对话之中语词短暂的静默,钢琴或长笛演奏时音符之间的休止,乃至于是一呼一吸之间的停顿。

  4.当你注意到这些间隙时,觉察到「什么」将仅只是觉察。无形、无相的纯然觉识层面将从你内在生起,取代了你原本对于「形相」的认同。

  5.真正的本智是默默在运行的。在寂照中,你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造力。

  6.难道寂照就只是无声、无物吗?不,它是本智本身——它是藏在万相之下的觉识,所以,它怎能与真正的你有所分离呢?你所认为的这个有形有相的你,也是源自于它、仰赖着它才得以存在。它也是所有星系、草叶、花朵、树木、鸟禽与万相的本质。

  7.寂照是这个世上唯一不具形相的「东西」,事实上,它也不是「东西」,它不属于这个世界。

  8.当你在寂照中凝视着一棵树或一个人时,是谁在观看呢?是某个比你这个人更为深沉的什么在观看,是觉识在观看它的创作。

  9.《圣经.创世记》中提及,上帝创造了世界,并「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当你透过寂照观看而不起念头时,你所看见的正是神所看见的那个「好」。

  10.你需要更多的知识吗?更多的资讯、更快速的电脑、更多的科学或知性分析,可以拯救世界吗?此时此刻,人类此刻最需要难道不是智慧吗?

  11.但什么是智慧?何处可以找到它?智慧随着静观寂照的能力一起出现,只要保持寂照,单纯地看和听,便足以启动你内在那无概念的本智。且让寂照导引你的一言一行吧!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