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放生善缘中心 > 法师开示 > 领略「十善业道经」的博大精深:新加坡八十高龄法师的精彩讲经心得
领略「十善业道经」的博大精深:新加坡八十高龄法师的精彩讲经心得
发表日期:2024-05-02 10:56| 来源 :本站原创 | 点击数:842次
本文摘要:没有执着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属于分别。没有人不是善知识。等觉菩萨学经、议经、辩经在佛教中的作用以下是所有无上觉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佛。没有任何障碍

同学们 大家好 请看《十善业道经》第十一面倒数第二行。从中间看:

若能回向观自在菩提 日后成佛时 速证一切佛。成就自在神通。

此谓离邪见。不但证悟十种殊胜功德法门。若能回向无上菩提。这段话。我们一共总结了十个小段。这是每一段的总结。这个地方可以说是总结。什么叫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是梵语。古代

佛经表

时翻经。身有五种不翻。此句可翻。五不翻中,是 "敬不翻",即学佛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学佛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最终要达到和得到的是什么?这就是一句话。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导师这一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翻译成中文是 "无上正等正觉";"阿 "变成了 "不"。"锄 "译为 "就"。印度称 "三"。中国的 "正 "义。"嗟 "为 "等"。"菩提 "为 "觉"。为了尊重。保留音译。在这句话中 有三个层次。是 "正觉"、"正等正觉 "和 "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佛教徒所追求的。如果一个人达到了 "正觉"。在佛教中,这被称为证得阿罗汉果。小乘的阿罗汉和辟支佛都是正等正觉。佛陀告诉我们 这个世界上也有非常聪明的人。他们对宇宙和人生颇有悟性。但他们不被称为 "正觉"。要得到 "正 "字这块招牌是非常困难的。佛家认为 "正 "的标准是什么?只有破除了我执,才能称之为 "正"。用《金刚经》的话说,就是 "正"。这个概念大家都很清楚。只有 "无我",才能称为正觉。世间的天人是非常聪明的。我们知道,现在有很多科学家、哲学家和宗教家。他们仍然有 "我"。他还是有 "我",有 "我",有 "法"。虽然这叫 "觉悟",但不能叫 "正确的觉悟"。不能称之为 "正确的觉悟虽然 "四相 "已经破除,但还没有完全破除。它们并没有完全被打破。四相之间是有区别的。例如,"我相 "已经百分之百破灭了。但人类、众生和生命依然存在。它们并没有完全破碎。为什么呢?我相属于我执。它就是执着。没有执着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属于分别。它们是妄想。所以这个没有破。因此。佛教的觉悟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已断。妄念未断。这个层次叫做 "平等心"。"平等"。与佛平等。你要知道 "与佛平等 "不是佛 它只是平等。你必须摆脱一切分别和妄念。这就是所谓的 "无上正等正觉"。因此,最高的觉悟只有一个。这就是圆满佛法中的圆满佛悟。等觉菩萨

学经、议经、辩经在佛教中的作用

以下是所有无上觉悟。但你应该知道 最低级的等觉是初地菩萨的等觉。由此可知 在四圣法界中。都属于正等正觉。虽然他们的等级有高有低。阿罗汉、净佛、菩萨、佛。这个 "佛 "就是天台宗所说的藏教的佛和普教的佛。它们都属于正等正觉。不能称之为正等正觉。在天台宗大师的 "六即佛 "判教中。他们 "与佛相似"。即四圣法界与佛相似。出十法界,即入一真法界。到了一真法界,突破一层无明,证得一分法身。证悟一分法身。此时,证悟一点即是佛。只有这样,才叫正等正觉。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概念。正等正觉叫法身菩萨。没有证得法身的人不在此列。这就是天台宗所说的,即身证佛。他是真实的。他不是假的。我们学佛的目的就在这里。不是为了寻求其他。我们学佛的目的就在这里。六道之中 迷失的人多。悟道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在现代社会 迷失的人不仅多 他们的迷失也非常严重。他们不能接受圣教,不能接受善言。这就是佛教所说的 "因果报应"。因果报应

讲经说法 佛教网络经文

障碍习惯太重。虽然每天都在修行。也没有办法进入境界;这个境界。我们通常讲佛门。没有办法进入佛门。今天,我们都在佛门之外。我们没有进去。什么样的人能进?小乘初果菩萨和大乘初信菩萨。就像看书一样。十信是小学。初信是一年级。你已经上一年级了。一年级的条件是什么?三界见惑八十八品已经断尽。这个时候,你已经证得小乘初果位;如果你是圆教菩萨。这就是十信位中的初信菩萨。信位初果菩萨与小乘初果菩萨在断烦恼的功夫上是一样的。但智慧不同。如果把小乘的须菩提和圆觉、初信位的菩萨相比,智慧是非常非常不一样的。智慧是非常非常不一样的。华严经》是圆教。人表现出来的智慧是圆满的。没有障碍。初信菩萨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更高的菩萨了。所以说 初住菩萨悟其心,见其性。原因何在?佛在《楞严经在大乘教义中。这些古代大师经常教导人们看破和放下。我们可以放下。放下烦恼障;看破。看破就是破除所知障。这两种功夫在不间断的互动中使用。看透有助于放下。放下有助于看透。你必须真正做到这一点。而在我们的境界中 你必须从放下开始。放下一切妄想和执着。佛教 "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是佛陀在《华严经》和《圆觉经》中说的;《无量寿经》中说 "一切众生皆悉成佛";在《大乘庄严经论》中,我们经常看到: "一切众生有佛性者,皆当作佛。众生皆成佛"。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他人呢?必须像善财童子那样的心态。在善财童子的心中 我是唯一的凡人。只有我是凡人。除我之外 都是佛;顺境,逆境。好人,坏人。都是佛化身,成就我。这就是他在菩提路上一帆风顺的原因。没有任何障碍。

我们今天在练习。有多少障碍!障碍从何而来?它们来自我们不善的心。如果你读过《十善业道经》,就会明白这一点。正如我刚才所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心不好,看看这个人。当我们看着这个人时,就会产生贪爱之心。如果你不喜欢你看到的这个人,你就会感到愤怒和嗔恨。这就是不善之心。我们的心不真诚、不纯净、不平等。这就是它在菩提路上制造无穷障碍的原因。如何突破这个障碍呢?善财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例子。他真的一帆风顺。他遇到了文殊菩萨。在文殊菩萨的接引下,他悟出了根本智慧。然后,他的老师教他外出学习。他拜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他成为了究竟圆满的佛陀。每参访一位善知识 他的境界就提升了一个层次。吉祥云比丘代表了圆教的第一住。心住。他参访初住菩萨。他自己去初住,参拜海云菩萨。然后升至第二住处,参拜妙住比丘。然后升入第三住处。境界不断提升。没有一次挫折。原因何在?良好的学习态度。就是这个道理。印光法师在《文钞》中说了很多。"一分诚敬"。"一分诚敬再告诉大家一遍。要做就这么简单。如果你不做,那就没办法了。你为什么不想做?从古至今,我们的麻烦太多了 这是最大的烦恼。对于从业者来说 我总觉得自己比别人优越。别人都不如我 我的傲慢很高。给自己的菩提之路制造障碍。自私自利 名誉、荣誉和财富。贪、嗔、痴。这就是造成诸多障碍的原因。你可以摆脱这些东西。决定不自私。决定不为名利和财富所累。真正抛开愤怒和贪婪。我们就像善财童子。真诚地尊重人、事、物。这就是普贤菩萨的觉悟。"礼敬诸佛" 谁是佛?一切众生皆是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佛。真诚恭敬。没有丝毫懈怠,"赞叹佛陀"。"广行供养 "忏悔业障。菩提路上何来障碍?所以说《华严经》好。最后,善财遵循了五十三条 这就是佛。这就是善知识。这是佛的示现;不管是好的情况,坏的情况,好人,坏人。好人,坏人。没有人不是善知识。

世尊在一代时教。道法的修行。一生成佛的佛经只有两部: 华严经》,善财曾为我们演说。法华经》中,小龙女八岁成佛。这是为了向我们展示。告诉我们 世间人有可能一生成佛。这不是不可能的,你只需要知道这个道理。你只需要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方法。真正接受读诵。为他人说法。那么你就能够实现它。所以,过去有人问我讲经的方法。我写了一个学习《内经》的计划。它附在您的 "学习《内经》讲义 "小册子中。你们可以看看。我在答复中特别强调 学习和教学百分之九十的成就。在于你的学习态度。方法充其量只占百分之十。所以方法并不难。一个星期就能教会你。态度决定成败。

在接近善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并不孤单。有许多学生。为什么在众多学生中 为什么只有两三个人能取得成功呢?老师教的都一样。他们之间没有区别。同样的课程。为什么有的能成功 为什么有的人有成就,有的人没有成就?这是由学习态度决定的,也就是殷祖所说的 "一分敬,一分利"。一分敬则一分利。十分敬则十分利"。过去,我们亲近章嘉大师,亲近老先生,甚至亲近方东美先生的家人。我们有非常真诚的敬意。我们能够得到一点东西;没有这种尊重。得到的只是皮毛。由此可见。是老师的指导让人有所成就吗?不是的。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他自己并不居功。为什么呢?他是靠自己成佛的。不是佛有能力帮助他成佛。佛有能力帮助他成佛。我们为什么需要修行?佛不会帮助我们成佛。他不会慈悲。这是任何佛都做不到的。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真诚修行。所以在四业之中 佛法由业而生 我们自己都有。亲因缘、业因缘、无间缘。佛陀为我们准备的只是增上缘。这是一种 甘肃佛教讲经交流会

前三业对我们来说是不够的。前三世的因果报应是不够的。这就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原因。这就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原因。前三业必须不够。将自己修行的功德与众生分享;不要自己独享。与众生分享。自己还有一点 "我与众生共"。我 "还没有放弃。还有我执。"我与众生共。我们必须将自己的功德与众生分享。这里面没有 "我"。只有这样,你才能走上菩提之路。

"当你成佛时 你必须知道什么是佛法。你必须知道佛法的含义。"法 "指一切法;对一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就是 "佛"。佛 "是开悟的意思。你觉知一切法而不迷惑。"这就是自在神通的觉悟。这是一种功德。你能觉悟世间万法。你能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样你就获得了大自在。神通不自受。神通是他受。自受是 "自在"。他受是 "神通"。你有能力教化众生。这是一大段。明天再讲这一段。佛陀在这里非常慈悲。举个例子 修十善 将 "十善 "融入 "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就圆满了。好 今天到此为止

领略「十善业道经」的博大精深:新加坡八十高龄法师的精彩讲经心得


参考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