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放生善缘中心 > 放生因果 > 上海代放生,野生甲鱼放生都能活吗
上海代放生,野生甲鱼放生都能活吗
发表日期:2022-12-31 12:35| 来源 :本站原创 | 点击数:733次
本文摘要:信愿与念佛往生的关系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  疑惑曰:若是凭借依照《摄大乘论》之说,将往生净土判作别时才可往生,如今教人念佛,如何即可得以往生西方

信愿与念佛往生的关系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如无信愿,但念佛名,乃属自力。以无信愿,故不能与弥陀宏誓,感应道交。须知去却信愿念佛,与宗家之参究无异。若得往生,则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铁案也。(出自《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

  南无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与六字洪名

  龙舒文。令念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此事当从用功上论。不当从多少上论。此一句。若单念六字佛号。虽日念十万。念满百年。也不及此一句之数。然则念六字者。念一生。不及念一句。而念一句者。纵有信愿。未必能往生。念一生。而有信愿者。决定可以往生。且依诸祖成规,念六字名号。切勿以多少计。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即比一名。即圆摄十方三世一切佛号。何止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耶。(出处同上)

  发十种心,往生极乐

  佛告弥勒。发十种心,往生极乐,何者为十,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若人于此十心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出自《西方合论》)(详解见于《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

  信为根本

  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一切诸行,无不以信为正因。乃至菩提果满,亦只完此信根。如谷子堕地,迨于成实,不异初种。如稚笋参天,暨至丛叶。本是原竿。初心菩萨,无不依是信力而成就者。是故莲宗门下,全仗此信为根本。一者信阿弥陀佛不动智,根本智,与己无异。如一太虚空,日映则明,云来则翳。虚空本无是故。又则云与日皆即虚空故。二者信阿弥陀佛从发愿来那由他劫内,一切难行难忍种种修习之事,我亦能行何以故。自忆无始劫中,漂溺三途,生苦,死苦,披毛戴角苦,铁床铜柱苦,一切无益之苦,皆能受之。何况如今菩萨万行济众生事,岂不能为。三者信阿弥陀佛无量智慧,无量神通,及成就无量愿力等事,我亦当得何以故。如来自性方便,具有如是不思议事。我与如来同一自体清净性故。四者信阿弥陀佛不去不来,我亦不去不来。西方此土不隔毫端,欲见即见。何以故。一切诸佛皆以法性为身土故。五者信阿弥陀佛修行历劫,直至证果,不移刹那。我今亦不移刹那,位齐诸佛。何以故。时分者是业收。法界海中,业不可得故。如是信解,是谓入道初心,信一切诸佛净土之行。(出处同上)

  边地疑城

  不信自善根故,依他起信,即是疑城。信自善果者,即顿了自心,不从他得以入悟方能脱疑。是故未悟而修,终隔疑胎。胎以裹蔽为义。未悟之人,诸障未彻,合得是报。此等当在中下下上品摄。何故。下品后二种,经历六劫十二劫,方得华开。此但五百岁故。若如王本,则信佛猛利,未若最后二种。艾所生在其刹边地,不应五百岁得见佛故。(出自《西方合论》)

  没有信愿,能仗佛力往生吗?

  平生绝无信愿者,临终决定难仗佛力。既云善恶俱时顿现,且无论阿弥陀佛四字不现者,不得往生。即现,亦不得往生。何以故。以不愿生故,以不求佛,因不得蒙佛接引故。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得容受。古德云,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今善恶皆现,由无信愿,便不能奈恶业何矣。须知仗自力,则恶业有一丝毫,便不能出离生死,况多乎哉。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今既不发愿,亦岂有信。(有真信者,必有切愿)信愿全无,但念佛名,仍属自力。以无信愿,故不能与弥陀宏誓,感应道交。若见思惑尽,或可往生。若全未断,及断未净尽,则业根尚在。何能即出轮迥。五祖戒,草堂青等,即是确证。须知去却信愿念佛,与宗家之参究无异。若得往生,则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铁案也。(增广文钞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

  又念佛一法,要紧在有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纵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无信、愿,纵能心无妄念,亦只是人天福报。以与佛不相应故,固当注重于信愿求生西方也。(文钞续编卷上复又真师觉三居书)往生净土,固贵久修。然其所重,在乎决定不易之志愿耳。彼终身念佛,心常冀人天福报者,纵令精进,因其心愿尚恋此娑婆,何得有生极乐之望乎。固知信愿,实为吾人生西方大根据也。(文钞三编卷二复智圆居士书)

  至汝先说但求不堕恶道即已,此言千万不可萌于心,形于口与笔。若有此念,便不得往生。往生全仗决定信愿。存此念,即无决定求生之心,有决定不生之心,其害非小。净土宗旨已失,何能得净土真实利益。至于化三一心念佛,誓生极乐,能生不生,皆不作念,至不生亦善,即是远离疑虑之心,乃学宗教家之说大话。汝若是法身大士,则此语方为实义。然法身大士欲利益凡夫,亦不可说此话。若是博地凡夫,又求生西方,说此话,则是胡说巴道,自误误人,害岂有极。千万不可依从,依之则往生无分。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彼一切付之无念,则何能感应道交。其感应道交者,全由至诚恳切之决定念。证无念者,则可说此话。未证无念说此话,皆成东坡临终之误。可不哀哉,可不痛哉。(文钞三编卷二复周智茂居士书七)

  我不要信愿,只要念到一心不乱,不是也可以往生吗?

  又无信愿,念至一心,无量无边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决不可以此为训,以断天下后世一切人往生净土之善根。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业尽情空,证无生忍者,举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愿而不从事。则芸芸众生,永居苦海,无由出离,皆此一言为之作俑也。而其人犹洋洋得意,以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为断佛慧命,疑误众生之狂言也。哀哉。(世间善业,不出轮迥,若对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则彼善业,仍属恶业)。(增广文钞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

  念佛时心多散乱,或说是年龄关系,如年老心散,不能收束,则老年人决不能往生矣,究竟是否由于年龄,抑功夫未到家之故?

  答,汝之不一心,由于心无正见。无正见,故无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未能一心,亦可往生。无真信切愿,纵能一心,亦难往生。以往生由仗佛力故也。(文钞三编卷四答俞大锡居士问)

  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相关答疑

  依据《摄大乘论》,其合会解释‘别时义’的部分。论云:‘若是只有依靠发愿,即得往生西方安乐世界者,是别时意。’

  疑惑曰:若是凭借依照《摄大乘论》之说,将往生净土判作别时才可往生,如今教人念佛,如何即可得以往生西方呢?

  会通曰:如今依照《摄大乘论》,判定解释为别时往生。这与净土法门,完全同一而没有差别。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只是发愿,并不能够在当世即得往生。可是如果依照愿力而念佛修行,乃是可以成就净业而往生。依照发愿和修行有前后之差别,因此说为别时往生,并非是说如果更再修行念佛、而不能即于当世便可往生也。(法宣法师白话译《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白话浅译》)

  问: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宗教信仰,心地善良,请问能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答:心地非常善良,但是不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不想去西方极乐世界,就不能去。如果他临终还没有断气之前,听到阿弥陀佛、听到西方极乐世界,心生欢喜,发愿往生,决定得生。学佛一天都可以往生,心地善良就是他的本钱。(净土法门法师《学佛问答》21-90-24) 

素即是善|放下,就能断除烦恼吗

我们先看一篇曾被广泛转载的小文章——

最近认识一位美国籍的出家师父,是个很有趣的事情。特别是他叫我举起蕃茄汁跟他说话的经验。

我们约在一家茶馆用英文谈论着心经,师父用英文跟我解释因果、轮回这些事情,这都还不稀奇。有趣的事情在后头呢!

什么时间放生功德最大

泥鳅怎样放生能放哪里

师父一听完我跟他提到的个人烦恼的時候,他索性要我左手提起他刚买的三罐番茄汁,一边提着,一边跟他说话。可想而知,我左手感觉到疲劳的程度,跟时间成了正比。

也懊恼着为何师父要我一边提着三罐蕃茄汁,一边跟他说话。

受不了这样的酸楚,我自行把左手放下,却听到师父跟我说:「Hold it up, and keep talking to me.」

听到这样的话,心理不免起了疑心,我手提的那么酸,为何不让我放下手上的重物,轻松地与他对谈?

约莫过了15分钟,我的左手实在承受不住了,才听见师父跟我说:「Now you can put it down.」。

成都人放生乌龟

看着我狐疑的脸,师父居然笑了出來。

「你不喜欢提着重物跟我说话,为何你却喜欢带着烦恼来跟我说话,过着你的生活呢?手酸了,放下就好,对待烦恼,不也是这样?或是这些烦恼就像是那些番茄汁一样,是你自己用手把它样给举起来的呢?」

有趣的经验,对吧?

最近我开始这样的练习,一手举起有重量的东西,一边想着事情。

武汉一般什么日子放生

手酸了,自然会放下手上的东西,看看有一天,我会不会也学到,心累了,就把心事给放下來。

我们能很容易的放下有形的重物,却很难放下无形的重担。

执着的人生会让自己承担莫需有的重担。所以学习放下执着也就在学习人生自在。

放下,就真的能断除烦恼得自在吗?

的确,许多烦恼确实是我们自己放不下,这位师父很聪明的使用了提放重物的直观体验教人如何处理烦恼,知道了这点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提醒自己适度的“放下”,应该就可以了却许多的烦恼。

但,这些表面上“放得下”的烦恼 (如文中作者被要求一直拿著瓶子直到手酸不已),仅仅是所有烦恼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源于习气的烦恼,需要先精进的培养定力,定力具足以后心思才会细腻,才能观照起心动念,然后在生起烦恼的瞬间予以对治;这样经过长久历缘对境的锻炼后,才能彻底改变习气,进而永离烦恼。如果没有十足的定力,遇到不如意的事,往往得要等好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平静”的告诉自己要“放下”(请想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曾有的骤然生气的经验)。虽然能这样在短时间内调整心态、放下烦恼,让心情回归平静,已经很不容易,且是迈向圆融人生的一个好开始,但离烦恼的断除显然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而且,断除烦恼所需要的定力,并非练习“放下”就能养成,所以开悟的圣者──广钦老和尚曾教他的弟子在纷忙的工作中静心磨刀,以锻炼行住坐卧中的定力。

“放下”实际上不能断除烦恼。姑且打个比方来解释:“放下”就好像是绕过眼前的阻碍,但绕过的时候,你心里很清楚的知道这是个阻碍,否则你何必绕道呢?但你既然知道它是所谓的“阻碍”,心里就一定已生起烦恼;否则怎会称为阻碍,又怎会绕道呢?所以“放下”根本不能断除烦恼,它充其量仅能减轻烦恼生起后的影响。反观 佛在二乘法中所教导的四圣谛、八正道、缘起性空…种种可令人趋于解脱的法门,或在大乘法所教导令人证悟、了知生命的实相,进而广度众生、渐修成佛的法门,则都可让行者“当下现观”一切烦恼皆空;所以根本没有绕道的必要,因为没有什么是你的阻碍!这义理听起来很神吧,但佛世以降,数千年来,确有许许多多的行者按照 佛的开示,成就了这样的境界。

更何况,有许多烦恼是不能随便放下的,例如走到陌生的、分歧的路口,一定会因为不知如何抉择而生起烦恼,这个时候,你是否就蒙著心与眼,随便找一条路走下去?即使那是一条险恶的道路,根本到不了目的地,也没关系吗?相信你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你会在这样的路口,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再做出选择,并在沿路上适时思考刚才决定的正确性。这就说明了,有些烦恼是必须经由智慧的抉择予以消弭,不可只是一味的放下、不管它。

鸡放生的地方

真正能断除烦恼的其实只有两大利器:“定力”与“智慧”。因为定力可以伏惑,智慧可以断惑,两者相辅相成!若是两者不具足,而只是将每个烦恼都放下,即便是修到什么事情都不会在意、什么境界都不会烦恼的地步,仍旧不能了却三界轮回,遑论了悟生命的实相!

请您珍惜接触真正深广胜妙佛法的机缘,真正开启您的智慧之门!

相关视频资料请点击网址:

‍这是我们共同的平台,欢迎你回家,让我们一起交流,一起分享,一起践行,一起欢喜润众生!

收阅本微刊方法,点击右上角按钮,点查看公众号,可关注“素食公益”或者分享本文,或者微信“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素食公益”或“ssgy521”添加,或直接“扫一扫”下方的二维码


参考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