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放生善缘中心 > 放生的意义 > 鹌鹑放生山林能活吗,红鲤鱼放生会活吗
鹌鹑放生山林能活吗,红鲤鱼放生会活吗
发表日期:2023-01-18 02:21| 来源 :本站原创 | 点击数:590次
本文摘要:二、武汉津河放生1、此本生经历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贪欲比丘所作之谈话。如果不能遵守,希望在一个月的六天之中受持所谓六斋日,来比照出家的生活而行,目的就是在于惜福而

一、南昌放生

1、佛要金装,是装给众生看的;人要衣装,是装给一定的社会层次的人看的。享受的本身是代表人的身份、地位和立场。在需要威仪、礼节的场合和环境,如物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享受是一种礼貌、隆重的表示。可是在物质条件贫乏、自己经济能力薄弱、社会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纵然自己有此能力和物力,也当舍去所有的享受和大众共度难关,例如近代的印度甘地就是如此。

2、今日的社会,为了礼貌或安全的理由,在某些场合、某些环境或者会见某一些人,必须衣冠整齐,必须乘用私家汽车,日间有日间的礼服,晚间有晚间的礼服;在日本及欧美地区,参加丧礼有一定形式和颜色的礼服,参加婚礼以及各种正式的集会也不得穿着工作服、睡服和居家的便服,这些都不该算是享受。

3、佛法重视因果,今生的福报是由于过去世的布施而来。享受福报,犹如向银行提用存款,提用愈多,存款愈少,终有提空之时;今生享受愈多,福报所剩愈少,终有用毕之日。应该一方面继续修福,同时也要惜福,才能达到福德圆满的程度;否则纵然有福,也有所不足。

4、因此,从原始的佛教开始,就主张比丘要身无长物:一则是为戒贪,二则是为惜福,三则是为减少对身体的执著。出家众固然如此,在家众亦复如此。

5、出家沙弥,就要遵守不着香花蔓、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唱伎不故往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不带手饰、不蓄银钱宝物等戒律。在家众如果能够做得到,除了银钱必须使用之外,其他也应遵守;如果不能遵守,希望在一个月的六天之中受持所谓六斋日,来比照出家的生活而行,目的就是在于惜福而放弃享受。此所谓享受的内容,应该包括吃的、用的、住的、坐的、睡的、身上带的和各种娱乐设施。这便是节流更重于开源,布施是为福报开源,放弃享受是为福报节流。

6、可是,释迦世尊的身相,就有三十二种大人相,是一种福德、庄严、智慧相。传说释迦世尊也接受金缕袈裟的布施供养,也受给孤独长者以黄金铺地买下了只园精舍而供养佛陀。当时的福德长者们供佛斋僧时都用上好美味的饮食,并且庄严修饰精舍和供佛斋僧的场所,许多有名的说法之处后来都成为佛教史上著名的庭园和花园。

7、从佛经里面所见到的佛国净土,例如西方的弥陀净土以及《华严经》的弥勒楼阁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见的诸大菩萨的宫殿,都是金碧辉煌,极庄严之能事,那也就是大福德者,福德与他们的生活同在,而以他们财富表现出来;好像贫贱的人身相丑陋、皮肤粗糙,富贵的人身相庄严、皮肤润滑,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福报,与放弃享受或贪图享受无关。

8、我们所说的享受,应该是指贪图个人的口腹之欲,饮食山珍海味等稀有食品,不为请客,也不为礼节,只为了表现一己的富有;或为使得他人羡慕、注目而蓄意的打扮、化妆、穿着,以满足自己的虚荣;或者为了官能的享受、刺激,而去歌榭、舞厅、妓院等声色犬马的所谓游艺场所,纵情放逸、挥金如土:这些行为当然是学佛者应该放弃的。

9、问:我是哈尔滨放生小组的成员,有居士说,我们在菜场买的鲤鱼都是人工养殖的,放到江里不能活。如果它们在江中死去,会怨恨放生的人。请问应如何做才圆满,真正达到放生效果?

10、净空法师答: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现在人工饲养的太多了。你要是放生不如劝人吃素,用放生的钱可以印《护生画集》,丰子恺画的画得好,劝人素食,劝人爱护动物。饲养的这些水族你知道了,那个鸟不是饲养的,它一定是外头抓来的,你把它放了,它真的飞走了。所以要看很活泼,决定能够活得了,你才买来放。放生不能去预约,预约,他拼命去抓,他晓得今天生意很好,他能卖钱,那你就不是放生,是害生。所以寺院的放生是有问题,个别居士家里放生那无量功德,他到市场去买菜,偶然发现了一个、两个,这样买来放,这是正确的。决定不能说我明天放生,你们赶紧给我准备,造罪业,那这因果非常重,这个道理要懂得。

二、武汉津河放生

1、此本生经历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贪欲比丘所作之谈话。佛问彼曰:“汝为贪欲之事为真实耶?”彼白佛:“世尊!是为真实。”于是佛言:“比丘!汝贪欲非自今始,前生即亦如是。于波罗奈时,汝由贪欲之心,对象、牛、马及其他人之尸体不能满足,汝思『我欲往得较此更上之物’,而入往森林之中。”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2、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鹑,住于某森林之中,食杂草及种子等为生。尔时波罗奈有一贪欲之乌,彼食象之腐肉不能满足,彼思:“我今欲食较此以上之物。”彼向森林飞来,发现噉种种果实之菩萨,彼思:“此鹑实甚肥大,概彼为食甘味之食物所致,我亦寻彼之食物食之,将欲与彼同等之肥大。”

3、于是彼止于菩萨所住居之树枝上。菩萨于问彼之先,向彼交谈唱第一之偈:

4、酥酪脂肪等。汝食诸珍味

5、乌友!未悉因何故。如此体瘠瘦?

6、同住我多敌。求食彼等中

7、心栗且恐惧。如何有肥时

8、心恒有恐惧。灾祸使心碎

9、所食不饱满。鹑友!故此我瘠瘦

10、野生草种食。脂肪少不取


参考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