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放生善缘中心 > 法师开示 > 深入佛学教义:四大抉择智慧助力人生圆满
深入佛学教义:四大抉择智慧助力人生圆满
发表日期:2024-04-27 10:48| 来源 :本站原创 | 点击数:430次
本文摘要:佛教四问答-教义抉择净空法师的答疑组织问:南传禅宗的一些名师说,不能在禅定中修小乘,要在禅定外修小乘。然而,宗喀巴大师判定密教优于小乘,到了等觉菩萨位时,必须念咒才

佛教四问答-教义抉择

净空法师的答疑组织

问:南传禅宗的一些名师说,不能在禅定中修小乘,要在禅定外修小乘。法师对此有何看法?二禅以上才有 "无求无待 "之名,是不是说二禅以上就不能修止观?

答:在止观未成就之前,谈不上在定中修观。何谓证悟止观?解深密经‧瑜伽别行品》中说:"未得地定,已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无念禅,方名止观"。

止观者应在定中修习小乘。定时心力旺盛,修习小乘能破惑证真,故应在定中修习小乘。之所以主张在禅那之外修习小乘,正是因为第二禅那(无求无伺地)以上的禅那是无求的,怎么能修习小乘呢?然而,根据《瑜伽师地论》的《三寻伺地论》,"说这是无寻无伺之地,是因为它没有寻伺之欲,而不是因为它不存在"(T30.294c)。(T30.294c)另外,卷 37 中写道:"...... 菩萨入禅,能断烦恼(初禅离欲)、语寻伺(二禅断语寻伺)、乐(三禅)、喜(四禅)、色想(四空禅)等随烦恼"。(T30.495b)培吉大师的《略论集》解释说:"...... 禅那中没有寻伺,没有语言寻伺,也没有微细寻伺"。可见,在第二禅以上修习小乘并非不可能。

但是,什么是初禅中的寻求和等待呢?根据《声闻地瑜伽》的教导,要从 "无分地 "进入 "初禅",必须修习 "七种意",这其实就是 "不净观"。第一禅虽然离欲,但仍然非常接近欲界,因此必须继续修习不净观,才能使禅那清净,因此被称为 "寻伺地"。到了第二禅,专注力加深,达到了 "内心清净",无需再修不净观,因此称为 "无求无待地"。但是,人们仍然可以继续修行!比如,佛教圣人所修的八解脱中就有不净观的含义;又比如,舍利弗尊者已经是彻底离欲的大阿罗汉了,但他是如何修行的呢?他还是修不净观!这就是《中阿含经》中所说的: 师子吼经》(T01.452b)中所说。事实上,"无求无待 "只是初禅(不净观)的求与待,而不是无观的求与待。若已得禅那,而在禅那之外修禅那,则称为在禅那之外修禅那;若心力不济,又能破惑证真吗?因此问:佛教是觉悟的法,是离苦得乐的法,为什么要分为南传和北传、汉传和藏传佛教?契理契机不是更好吗?

答:这个问题是以理契机为由否定了三种佛教的区别,其实,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理契机,才有了三种佛教。南传是小乘佛教,我们北传是大乘佛教。这种说法对于南传佛教的学者来说会有点冷!其实,不管你冷不冷,它都没有大乘佛教高明!你不得不承认。

这也是一个根性的问题。中国人学大乘佛法,心境是对的。南传佛教的学者则适合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积极寻求了脱生死、成就圣道、进入涅槃;而大乘佛教则是发无上菩提心,广学佛法,利己利人,与众生共成佛道。这种大慈大悲的殊胜心智与进入涅槃的想法确实是有区别的!这就是南传和北传不同的原因。

今天所说的 "藏传佛教 "也属于汉传佛教!在中国,有汉传--用汉语传播的佛教,也有藏传--用藏语传播的佛教。汉传佛教有显密之分,藏传佛教也有显密之分。但藏传佛教中密宗的部分比汉传佛教多,藏传佛教中的众生对密宗咒语的信仰特别强烈。

在汉传佛教中,也有很多人乐于念咒,当然,这是根基和意愿的问题,也就是机缘的问题。即使都属于汉传小乘佛教,也有人喜欢《般若经》,有人喜欢《华严经》,有人喜欢《法华经》、《阿弥陀经》......,也是有差别的。这就是不同根性之间的关系!

问:大乘经典和小乘经典都提到四圣谛,两者有什么区别?

答:粗略地说,有两点不同:

首先,动机不同,即发心不同。小乘佛教的发心是出离心,修四圣谛,希望证得阿罗汉果,最后进入涅槃,仅此而已。而大乘佛教则是以无上菩提心修四圣谛、三十七道品,以大悲心行六波罗蜜,自利利他。自利要到成佛时才能圆满,利他则会无尽地利益众生。

第二,内容深广不同。大小乘四圣谛在修不净观方面是相同的。但在修无我观方面,北传佛教不仅修补特伽罗的无我观,还修法的无我观,比南传佛教更广泛、更圆满。

此外,大乘佛教在《大般涅槃经》、《大智度论》等经论中,广泛阐释了小乘佛教所没有的诸法空观的深义,这就是四圣谛,是一种非常深奥的境界。

例如,在《金刚经》中,"我可以看到佛的形体吗?不能,世尊!不能见如来身"。这就是 "身念",即认为身体不可得的观点。"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就是正念。"在楞严佛的过去,地藏有没有成就佛法?没有,世尊 没有,世尊 地藏王菩萨在楞严佛的位置上,其实并没有成就佛法"。这就是 "法念"。观身不可得,观心不可得,观法不可得,观心亦然。

这样深刻的观察在《阿含经》中并非完全没有,例如,在巽达那难关于五百比丘尼因缘的说法(《杂阿含经》276,T2.73c)中就包含了这一点,但南传学者并未对其进行阐释。

问:在密宗中,如《菩提道次第广论》或《俱舍论》,都有修行次第,可以指导初学者;但在中国传统的小乘佛教中,三藏经典太多,初学者盲人摸象,不知从何入手。不知长老能否解释一下修行的顺序?

答:藏传佛教的初学者如果没有人教,他们会自然而然地知道《总论》和《外道论》的次第吗?难道他们不会有 "大藏经经典太多,初学者盲人摸象,不知从何下手 "的感觉吗?

中国汉传佛教也有自己的道次。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例,如果自己读,似乎没有顺序,但如果读了无著菩萨的论、世亲菩萨的论、印顺法师的讲记,分门别类,那就是修行圣道的顺序。但是,我们的智慧不够,修学不深,不认识分科,就说没有分科。这其实是我们自己的无知!

我们自己读《法华经》,从普贤菩萨的《序品》到《劝喜品》,我们知道有次第吗?如果你读天台智者大师的分典,也是有先后的!清凉大师的八十卷《华严经》也是有次第的,一读就明白了。这些古代大师都有闻思修的智慧,所以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

宗喀巴大师善巧地讲述的《西藏外道论》和《修学次第总论》非常了不起。然而,宗喀巴大师判定密教优于小乘,到了等觉菩萨位时,必须念咒才能证得无上菩提,而我们读小乘的《大般涅槃经》、《华严经》、《法华经》等典籍,却没有这样的说法,你如何抉择?你知道印顺法师为什么要写《成佛之道》吗?

所以,修行次第的问题,必须经过长期深入研究才能明白,否则就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问:释迦牟尼佛曾示现衮麻麦报,说明定业不可逆转;但如果所有业力都必须受报,就不应该有人能成佛。有些业障是否可以通过修行消除,而不必受报?

答:业有两种:定业和不定业。不定业易消,定业难消。

要消除业障,必须学习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能消除一切业障,如《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若有善男、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所轻贱,是人前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世间人轻贱前世罪业之因,为除灭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段经文是在说明般若有灭定业的力量,而且力量很大。为什么初果圣人决定不去三恶道呢?因为他的无我观已经实现。无我观就是般若法门!

有些佛教徒认为,修持无我观就是小乘;事实上,无我观贯穿了大乘和小乘!例如,《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主张修持无我观: "菩萨若悟无我法,是名真菩萨"。

我们很多中国佛教徒都喜欢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但如果只是诵读,而不深入其中的内涵,是很难做到的!消除定业。


参考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