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放生善缘中心 > 放生因果 > 陕西放生蚬子在哪里,陕西安康汉滨区古刹简介
陕西放生蚬子在哪里,陕西安康汉滨区古刹简介
发表日期:2024-05-03 10:22| 来源 :本站原创 | 点击数:138次
本文摘要:故《重续兴安府志·释教》说:“双溪寺,嘉庆时有日杲禅师,湛深佛理,深得郡人信仰,佛教赖以兴隆。《重续兴安府志》云:“金堂寺,宋嘉定六年(1213年)建”。康熙《兴安州志》又

陕西放生蚬子在哪里,陕西安康汉滨区古刹简介

二、海南哪里可以放生鲤鱼

1、天柱山白云寺,自上一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起,依次有力空、广胜、古训、照性、观慈等住持。古训在山时,广植经济林木。现有前殿,中殿,上殿及厢房共50多间,1984年春夏之际,比丘尼顿亮操办修修缮寺宇,礼请扶风马伯岭居士来寺造像,除原中殿供西方三圣及观音石像四尊外,新塑泥像七尊,分别为韦驮、地藏、弥勒、文殊、普贤、观音、释迦。

2、寺东山坡及山坳存舍利塔四座,是安康迄今所知保留舍利塔最多者,其东山一塔高五层,第三层上浮雕释迦造像,保存基本完整。

3、在旧城内西南隅,宋庆历七年(1047年)有重二禅师住持金州万寿寺。清康熙《兴安州志》云:“万寿寺,在城西。”据《重续兴安府志》云:“不知建于何时?府志失载。光绪元年重修。有铜铸大佛像一尊,文殊、普贤铜像各一尊。嘉庆时,邑贤董朴园为作“募捐疏”谓:‘基肇昔时,地参城郭,是诗僧霁雪之兰若;为骚客陈氏之居停’。今则山门冷落,住持无人,令人不禁生今昔之感矣”。又据《金石志》载:“文殊,普贤造像,铜质,高二尺一寸,一骑青狮,一骑白象,古色斑斓。像后镌有‘大明汉中道汉中府金州紫阳县任河花园寺住持释子玄礼施财;功德主信贾造’。见存于安康城内万寿寺。”从以上可知,万寿寺,古寺也。今遗址已失,不知具体位置。1987年安康城内大北街工行基建施工时,发现地宫一座,出土重二禅师石棺银函一套,据此推之,寺约在今西大街一带。

4、原名东岳天齐仁圣帝庙,俗称“泰山庙”,也叫“东岳庙”。《兴安府志》云:“在城南二里。宋绍兴四年(1134年),金人南逼,宣抚使张浚率兵赴援,行次安康,霖雨泞淖,弗得进。祷于庙,会不移刻,祥风披佛,晹谷炳焕,大军启行。浚曰:‘神之威灵,曷敢不报,乃发钱十五万,命郡守王彦增修,承议郎续觱为记。”据道光兴安府正堂鲍珊《增修双溪禅林古寺碑》载:明洪武十年(1377年)重修,因寺前有陈、施二沟交汇流过,更名为双溪寺,始为释教禅宗道场。

5、明末丛林毁于兵火,顺治年间重修正殿、拜殿。康熙《陕西通志》载:“双溪寺,在州新城北门”,可见其时已颇具规模。康熙七年(1688年),复修乐楼,始恢复明代旧制。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有南来游僧二人栖此,以庙貌不振,神像歪斜,毅然输诚募化,寺宇焕然一新。嘉庆七年(1802年),寺僧觉性,因白莲教在兴安活动,官兵镇压,大批阵亡骨殖用布袋封存双溪寺,感慨院内萧条,奋志振兴,爰约该僧师叔慈云暨诸山尊长僧侣,及郡中缙绅乡耆,互发善心埋葬枯骨,并具启迎请西蜀高僧日杲住持寺院。所谓得人者兴。故《重续兴安府志·释教》说:“双溪寺,嘉庆时有日杲禅师,湛深佛理,深得郡人信仰,佛教赖以兴隆。迨后海参,海珠,元贞相继充方丈,仅传戒一次,即行示寂。然海内大德印光法师,持双溪寺度牒及日杲禅师所辟之宗派,布遍全国。”双溪寺之所以成为国内名寺,日杲禅师功不可没。其充任方丈期间,起颓修废,分职宏宗,绍佛法之薪传,立禅林之规矩,后主持空际,又随缘募化,于道光间建大雄宝殿三楹,方丈、静室及禅堂各一所,悉恢廓其制而壮丽其观,成为汉南梵宇之巨。

6、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澄修和尚自南京宝华山受戒归山,与古训、张紫樵、聂允文,诸居士倡议,募缘重修寺宇、焕然一新,安康鲁长卿居士撰文立石。又具启恭请北京慈云,武汉心道,太原力空,西安觉性等先后来双溪寺讲经传戒。

7、至1966年,双溪寺寺容仍相当可观。基址面积12亩,寺前古柏参天,山门石额曰:“双溪禅院”。入山门,钟鼓楼东西对峙,大雄宝殿、地藏殿、伽蓝殿、法堂、方丈等建筑金碧辉煌,内供释迦牟尼像,结迦跌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作“说法印”,又有唐代毗卢大铜佛像一尊,高36米,以及十八罗汉铜像,文殊、普贤铜像等等。大殿旁有清高僧日杲禅师舍利塔,塔高九级,塔壁环刻佛经。双溪寺自海珠方丈之后,至1970年,历任方丈先后有古宝、觉行、觉性、古原、郭才、赢章。

8、位于汉滨区五里镇月河南岸凤凰山北麓,一脉蜿然,奇石怪兀,林木葱郁,环境清幽,寺庙沿山傍石而建,据清光绪安康县举人罗云锦《月谷闻见记》载:“阳石殿,旧锡(读阳)氏殿也。汉盐水侯锡光裔之家庙,祀锡氏祖灵也。宋景定元年(1260年)改庙为寺,因寺旁有巨石,当朝曦初露,阳光披照,一抹金光,俗谓朝阳石,故有‘阳石殿’之称。”据此则庙当创于魏晋之际,历代皆有修葺,至宋末而为佛教寺院,明清发展成大庙。清初安康诗人刘应秋《月谷宿阳石殿》云:“沉气夜当静,激风响角铃。林留色拥翠,石奇摩云青。旧时锡氏殿,今翻贝叶经。深云入古刹,月川上悬星。”庙址自中轴线而上,分别建有乐楼、天王殿、佛殿(正殿)、观音殿,最后为祖师殿,祀真武大帝。庙后又有眼光殿及七级浮屠一座。庙宇毁于1958年和文革中,遗址上幸存乐楼,亦于2003年坍圯,另有大量残碑断碣,记述历代重修事,其中一通《大乘运载》碑,记述大乘佛教在安康流布情况,弃置于黄龙潭,2004年发现,现没于沼泽泥淖中。

9、位于安康城东五里。康熙《兴安州志》云:“在南山下,新建禅院”。《重续兴安府志》云:“金堂寺,宋嘉定六年(1213年)建”。道光廿九年(1849年)嵌于金堂寺大雄宝殿之《重修金堂寺庙宇碑》称:“兴安城外东南距城五里余,有古金堂寺一座,在山之巅。山虽不高,前有襟水,后有丛林,清晨则烟霞四起,至夕则百鸟噪歌,每逢炎天盛暑,文武名人,来此游赏,清出雅致,诚兴安之胜境也。”

10、清嘉庆期间,日杲禅师主持双溪寺,纳金堂寺为双溪下院,亦称别院。光绪九年双溪寺开戒期,四方僧众自远方而来者数千人,时海内大德印光法师,从双溪寺海定律师受具足戒,因印光善书,遂遣印光到金堂寺书写戒律,日夜不得停笔,两目尽赤,几乎失明。海定律师即让他读《龙舒净土文》一卷,印光读后而知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乃悟身为苦本,即于闲时专念佛号。夜众睡后,复坐起念佛,即写字时,亦心不离佛。故虽力疾书写,仍能勉强支持,即戒期中写事完毕,而目亦全愈。于是一心以净土为归,即是造端于金堂寺。为了纪念印光法师在金堂寺造端净土,遂将金堂禅院改为净土道场,专讲净土法门,弘扬一心念佛功德。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推荐
  • 娱乐资讯
  • 社会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