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放生善缘中心 > 城市分站 > 黄山区哪个寺庙放生池最灵 释迦开光百寺供奉佛缘之路古法琉璃心愿佛
黄山区哪个寺庙放生池最灵 释迦开光百寺供奉佛缘之路古法琉璃心愿佛
发表日期:2022-11-10 09:32| 来源 :本站原创 | 点击数:997次
本文摘要:智遇之分—智者—理智判断明信因果-放生多福愚者—遵循常人不畏因果-杀业可怕杀业可怕—短命多病暴戾残忍冤亲刀兵恶道·愚者·(自作自受)·智者·放生多福—长寿少病柔和慈悲

佛缘之路古法琉璃心愿佛

佛缘之路心愿佛在释迦开光

108位方丈等多次为佛缘之路心愿佛洒净加持



佛缘之路心愿琉璃佛流云霓彩,天工自成

古法琉璃心愿佛详细介绍:

一、珍贵材质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记载:“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佛教认为琉璃是千年境界的化身,所有经典中都将“形神如琉璃”视为佛教修养的最高境界。故在佛教里,中国五大名器之首的琉璃,又被列为佛教七宝之首。


佛缘之路心愿琉璃佛,即是以佛教七宝之首的琉璃为身,完美复刻佛缘之路心愿佛。其间,遍访能工巧匠,拜求古法烧制,力求以最名贵之材料,最精湛之技艺,恭请释迦佛庄严示现。作为拥有近2500年历史的中国古法材料,琉璃自古以来一直为皇室专用,对使用者有着极其严格的等级要求,此次佛缘之路选用琉璃为材质复刻心愿佛,既有彰显心愿佛尊贵之意,又希冀予收藏者以权贵的象征。


琉璃在佛教中为消病避邪之灵物,摆放或佩带琉璃可得三种福缘:1、祛病,修行之人认为琉璃乃药师佛的化身,能消病驱邪,使人获得健康之福缘。2、坚韧,因烧制繁难,佛教认为琉璃能使人感受提炼真理之艰难,而获坚韧之力量。3、灵感,色彩绚丽、变幻瑰美,给人以艺术的美感和想象空间,给人灵感和智慧。


佛缘之路心愿琉璃佛为纯粹的琥珀色,通体澄明,庄严富贵。琥珀色琉璃,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代表明亮、温和与创新,能助人投射出权威的能量,加强人的果断力。其流光溢彩、瑰丽沉静的外表,又寄托着东方人精致、细腻、含蓄、饱满的内涵,鉴于文化与艺术的融汇。

二、殊胜意义

尼泊尔释迦族SiddharthaMaharjan师父,世界和平寺Santamaitri师父、Amato师父造访五台山、少林寺期间,专程为佛缘之路心愿琉璃佛开光洒净,愿力加持。

佛缘之路心愿琉璃佛复刻于佛缘之路心愿佛,其原件心愿佛(又名《释迦佛应化事迹图》)在2015——2016年期间,随“佛缘之路•朝圣祈福万里行”行走佛教四大名山,朝拜中国十方丛林,跋涉西行十万八千里,拜谒名刹三百六十五座,是中国迄今为止行走距离最远,进驻寺院最多,接受加持最盛的翡翠玉佛。

它在27座国内著名的名胜古刹——含香港西方寺、澳门功德林——得到来自当代佛教界最负盛名的诸山长老、大德善信的护佑,包括印顺大和尚、戒晟大和尚、宽运大和尚、永信大和尚、千山108位方丈等多次洒净加持,并接受千余名僧众诵经祈福,福报殊荣,不一而足。


佛缘之路心愿琉璃佛作为其原版复刻品,亦自带同等加持,收藏此琉璃佛,即等同将百位大德千余僧众的祈福加持一并收入囊中。同时,该琉璃佛在朝圣途中,已恭送三百多座名寺古刹大雄宝殿如法供奉,即此佛宝,每日皆得法供养,福报日增,殊胜加倍。

三、经典内涵

作为佛缘之路心愿佛等比例缩放的复刻品,佛缘之路心愿琉璃佛既实现了其小巧玲珑,便于收藏摆放的特点,又力求保真,完美还原心愿佛雕刻内容五大场景,多个细节。

这件藏品原名《释迦佛应化事迹图》,是应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之愿,由中国佛教高僧净慧长老监制设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姜文斌历经五载寒暑精心雕琢而成,包含了佛陀诞生、出家、苦行、讲法、涅槃五个重大事迹。


其正面即雕件主体,着重表现了佛陀鹿野苑初转法轮的盛况,主尊释迦牟尼佛居于中央,头饰螺发,面形饱满,法相庄严。五弟子皆方袍圆顶,现比丘相,以不同姿势和神态恭身而立,其中最下二人,用传经姿势表示法的传递。在释迦佛的正下方,雕有一只鹿和一个法轮,以法物的形式凸显主题,强调佛陀初次传法之地为鹿野苑。


其左侧为诞生相,巨大的无忧树作为背景,宛若华盖的树叶压满枝头,蕉叶、栏椿、步道,假山、矮墙、拱门,共同营造出佛典记载的蓝毗尼花园的美丽景象。画面中心的婴儿,站立于圆盆内,接受周围服侍者的礼拜。画面上方云雾缭绕中雕有九个形态生动的龙头,龙嘴大张,口吐的清泉如白链一般飞流直下,生动再现了释迦太子诞生时“九龙浴太子”的奇瑞景观。


其右侧上下分别为佛陀出家和涅槃。其中上侧出家相简单明了,在群山环抱的石缝之中,仅露出披头散发的太子头部,其身体完全隐没于山石之中。太子以右手执刀于头顶,左手捂在左耳旁,表现他正在剃除自己的须发。这样的表现貌似简单,实则隐含深意,意在表现太子出家完全是个人的自发自愿,突出太子看破红尘,寻求解脱的坚强信念和决心。


右侧下方涅槃相表现手法华丽绚烂,进入涅槃的释迦牟尼佛静卧石上,佛身周围六位弟子,他们以手摸泪,面佛而泣,表现出对佛陀离世的依依不舍之情。而释迦牟尼头顶又生出一缕青烟,青烟由细变粗向右上方蜿蜒伸展,最终结成云朵状,云朵上化现一尊站立的佛像。其象征意义在于进一步诠释和表现释迦牟尼涅槃状态,即色身虽已终结,但进入了不生不灭,应化无穷的理想境界。

在作品背面,是佛陀苦行相的雕刻。释迦牟尼佛跏趺端坐于一个山洞内,双手置双膝上结禅定印。双颊下陷,小腹塌陷,肋骨嶙嶙可数,生动表现了释迦佛苦行时因饥饿而变得枯瘦如柴形貌特征,与佛典《方广大庄严经》描述释迦佛苦行时“身体羸瘦如阿斯树,肉尽肋现如坏屋椽,脊骨连露如筇竹节,眼目陷如井底星,头顶销枯如暴干瓠”的形象特点完全吻合。背部左上还刻有佛教高僧传印长老亲题命名的《释迦佛应化事迹图》。


一言以蔽之,整尊佛缘之路心愿琉璃佛集名师雕琢、高僧护佑、材质珍贵、寓意美好、愿力加持等多个优点,是当今旷世难得的典藏佳品。

戒杀·放生

戒杀·放生

世间的有情生物,为了生命的生存与延续,都必须从生存环境中摄取食物。自古以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肉强食”,这观念一直是整个人类进化的重心。可是,人类生命的延续与生存,有必要侵犯其他动物的生命吗?这个问题是错综复杂的。但,依据专家学者的分析报导,一般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大略分为三大类:

(一)肉食动物系。

(二)草食动物系。

(三)果食动物系。

而人类消化系统的结构,多方面功能是与草食、果食动物系相类似。然而,现今人类社会经济的文明与进步,导至人们较易从动物肉类摄取营养,正因此造成了大量杀生。这种趋向并非人类之福。我们愿依佛教平等慈悲的立场,加以研讨其结果及避免的方法。智遇之分—智者—理智判断明信因果-放生多福愚者—遵循常人不畏因果-杀业可怕

杀业可怕—短命多病暴戾残忍冤亲刀兵恶道

·愚者·(自作自受)

·智者·放生多福—长寿少病柔和慈悲善缘免难善道—(福德增长)

业报定则—业因不消灭业因不抵销

所负杀债—生儿—周月

订婚——结婚

作寿——丧事

拜拜——年节

病时——补冬

来客——送别

免祸避凶—三净肉不见杀

不闻杀

不为己杀

持斋—早斋

十斋、六斋

长斋

戒杀放生—正业—戒杀业

防其他

慈心—持戒放生

智愚之分

一般的宗教在哲理的言行上,都有显著超越世俗的观点。佛教,亦复如是。虽然各种宗教家的看法及论点上,都有分歧及相异的地方。现在,我们唯佛教的论点加以演述。佛教大乘的精神主张“平等、慈悲”,且明信因果亦是佛教徒基本信念之一。在佛教立场判定,是不依世俗智为佛法的智慧。佛教认为:有佛法智慧的人,他会明信因果,作事依理智判别善恶,一切分明而不苟且;相反的,一个无知又愚痴的人,他却拨无因果,邪知邪见,作事心无主宰,遵循常人,随波逐流。但是世俗观念却以世智辩聪为智慧,以反应迟钝为愚痴。佛教与世俗的观点,实各有不同处。所以,我们依佛教观点来看,一个有智慧的人,他是不会盲从地一味随俗,贪图口腹而造杀业的;因他确信因果是丝毫不爽,当然他会自行戒杀?!杀业的果报,是好是坏,以下我们略举一些以资警惕。

杀业可怕

佛教倡导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杀业确有不好的果报。杀业苦报不外以下几种:

一、短命——古云:“欠债还债,欠命偿命。”这就是报应的道理。

二、多病——天自有好生之德,白居易诗云:“好生之德本乎天,物物贪生乐自全,我要长年千岁祝,不教物命一朝延。”所以,杀生会招祸及冤业病的。

三、暴戾——当人杀生之时,多怀?杀之意,因此会招引暴戾之气弥满。

四、残忍——佛经内有云:“一切众生多生以来互为父母,当生孝顺心、慈悲心。”杀生实是残酷的行为。

五、冤亲——众生无始来於六道中轮回,杀生结冤,他生来世则多逢冤亲债主。

六、刀兵——现今世上战乱多属先前杀业所成共业。所以,杀业会造成刀兵劫。

愿云禅师有诗云:“千百年来怨里羹”,

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这就是说,杀业会招感战乱。

七、恶道——杀业重的果报是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以上我们已略述杀业的恶报,因此,可知佛教劝导戒杀、放生,是基於慈悲本怀的。所谓“不忍见众生受一切苦”。

放生多福

在世法上往往是一体两面的,有些事正反两面的果报有很大的差别。杀生与放生的果报,是?然不同。若一个人他能多发心於戒杀、放生、救度屠刀下的众生,如此,果报就截然不同了。放生会增长何种福呢?继续我们就要探讨这问题。

一、长寿——多行放生会长养慈悲心,转杀心为善,增延众生的生命,这样自会感长寿的果报。

二、少病——有慈悲而多行放生的人,增式福善业,自然少有病苦。

三、柔和——暴戾之气乃因於多?杀心念,放生多慈悲心念,自会招感祥和之气。

四、慈悲——佛经“菩萨戒文”第二十,不行放救戒中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行放生业乃是平等慈悲,救度多生父母。

五、善缘——救众生命於旦危之间,是行放生业的好处;这可直接与被害的众生结救命的善缘。

六、免难——世上多人戒杀、放生,则可免除世上刀兵受难,以及杀业所感共业的果报。

七、善道——人多集戒杀、放生的福业,临终时,依此福善业力,往生善道中。杀业与放生业两者果报竟有如此之大。理智分明者,想笔会有正确的选择。

业报定则

总而言之,杀业的果报都是不吉祥的。倘若往昔多杀业者,想依行放生以消抵过去所集的杀业,这与佛法所言“业因不消灭,善恶两俱存”之因果原则,不甚符合。一切“因”种在未感报之前,是永远不会消灭的,但!受薰於第八阿赖耶识(藏识;我人一切因果储存识)的因种子,可依大行放生福善业的力量,使杀业因种暂伏而不起现行(这就是现力转缘的关系)。

如果能多诵经,拜佛,求忏悔,如此往昔杀业果报,即可重罪轻受。所以,用功修持佛法是多生的福德与善根。在此,期望您会珍惜这份福报,精进的修持。

所负杀债

果真对於绋法有至诚的信心,应当避免直接或间接的杀业。在一状况下会负杀业,不外以下几种情况:

一、生儿——妇女生产后,随依世俗法,杀生进补。

二、周月——生产不久后,小儿周岁或满月时,杀生宴客或补身。

三、订婚——男女双方订婚时,杀生办喜宴。

四、结婚——结婚终身大事,喜宴时却与众生结冤业。

五、作寿——作生日求长寿,杀生实与因果全盘违背。

六、丧事——经中有云:“丧祭时应戒杀,多修福业(布施、放生、供养三宝等),福资亡者超生善道。”杀生祭亡,却使亡者损福又结罪。

七、拜拜——善神皆有好生之德,杀生祭神,岂顺神意?

八、年节——年节聚会是喜事,杀生离众生骨肉,实非属善。

九、病时——杀生补身或为药,岂有杀生得健康之理?

十、补冬——为求健康而补冬,杀生造业植病苦因。

十一、来客——来客本是好事,“论语”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杀生宴客,实非福。

十二、送别——好友多年聚会,送行别离情难舍;杀生离众生骨肉深情,实是不智之举。由上可知,世法究竟与佛法是有截然之别。但,正知正见因果的智者,是会自动戒杀、放生的。

免福避凶

大抵言之,一般人直接杀生的机会是较少,间接杀业是较多。佛教以慈悲为首,虽不单独强调素食,但经中有言,食肉有十种的过失——

(一)众生无始来皆是己亲。

(二)众生见即生怖。

(三)坏他人信心。

(四)慈心少。

(五)有恶罗刹气。

(六)学咒术不成。

(七)众生身命与己无别。

(八)诸天贤圣远离,恶神恐怖。

(九)不净所出。

(十)死堕恶道。为了免祸避凶,佛教有几种选择是很值得作参考的,只要您依之而行,功德则是无量无边。

佛教对於无法持素者,乃建议先持“三净肉”——

(一)不见杀:不见众生被杀后食之。

(二)不闻杀:不闻众生被杀之声后食之。

(三)不为己杀:不食特为己杀的众生肉。如此杀业业报即可减轻不少。另外,学持早素或六斋日、十斋日,功德利益是很大的。六斋日:依“摩诃般若经”第十四卷内云,是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十斋日:依“地藏经”内云,是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这些斋日中,四天王天天王遣使或太子,或天王亲行四天下,伺察帝王、臣民、龙、鬼、?飞、蛟行、蠕动之类,心念口言及身行的善恶。在这几天中戒杀、放生,功德更是不可思议的。倘若能持长斋,不但功德大,且是永断杀业。又,在您职业工作上能够防止间接的杀业,这样,因果亦分明,减少很多细微的业障。相信这般地做,您的修持即可大所进了。结语

我们明了了佛所言“智愚之分,明信因果。”是重要的。戒杀、放生的功德与利益,不可思议。研读本文后,如能依之而行,相信它必能助您免祸避凶。我们本著慈悲心撰写本文,竭诚期望它的流通,能减少世上的灾难及战争。

请常念:

“南无观世音菩萨”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