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放生善缘中心 > 城市分站 > 芜湖哪里适合代放生鸭子
芜湖哪里适合代放生鸭子
发表日期:2023-02-15 16:19| 来源 :本站原创 | 点击数:205次
本文摘要:再者,概念的存在也会引起思维的自主活动,而思维正好是大脑进入低能量状态的障碍,所以佛在《金刚经》里反复强调摒弃概念和思维的重要性。在《金刚经》第三品大乘正宗分里佛

佛教在线徐州讯 2019年9月4日下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民盟中央美术院理事、上海民盟书画院副院长、上海书画院画师张智栋先生慕名来徐州兴化寺参访。

徐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兴化寺方丈果光法师热情接待了张智栋先生,并在绘画艺术方面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在兴化寺书画创作室,张智栋先生即兴挥毫泼墨,留下弥勒佛精品画像参加徐州佛教协会举办的庆祝建国七十周年暨第二届中国佛教书画艺术作品展,展现了画家不凡的艺术修养和造诣。果光法师为张智栋先生题写“笑忆人生”。大家在交流中充满法喜,殊胜圆满。

张智栋先生早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是有着深厚油画功底的中国实力派国画家。20年间苦心求索于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艺术创作,现在他正在创作108幅弥勒佛画像,并请全国高僧大德题词,完成后将在全国巡展。(文、图:江苏省徐州市佛教协会)

《金刚经》里的哲学思想

佛教不同于哲学的地方,在于哲学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系统的世界观,而佛教则更接近科学。哲学的正确与否,需要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去证实。佛教则不同,佛经中所讲的道理,更加要向着人的内心去求证,佛家所讲的禅定,就是这样一种从内心求证的过程。有人认为这是唯心主义,恰恰相反,我认为这也是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类的实践活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的,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社会实践活动;另一种则是内向的,针对大脑和人体的实践活动。前一种活动产生了科学和哲学,后一种活动产生了神秘学和宗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人的大脑则是人体长期进化的产物,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人脑中包含了人类乃至自然界进化过程中所有的信息,因此,人脑是全息的。人的大脑中隐藏了人类太多太多的未知,也许只有佛教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历经千辛万苦,成功的解决了面向人脑的实践问题。

  人脑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它本身就是思维的物质基础,现在要用脑的功能--思维来探究脑的结构和意义,这显然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为此目的,实践者必须做到:

一、心理极度安静,进入极低耗能状态;二、去除杂念,抛弃概念;三、减少主动思维,不要执着任何具体的形象和理论;四、进入心物一元的境界,就是佛家所谓的"明心见性"。

  这一过程显然是极其艰巨的,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大脑中会出现极其复杂的景象和感受,不是心地善良纯正的人绝难做到不发生精神疾病,所以佛家特别强调平时积福行善的重要性。在《金刚经》里提到"善男子,善女子"的至少有26处。

  再者,概念的存在也会引起思维的自主活动,而思维正好是大脑进入低能量状态的障碍,所以佛在《金刚经》里反复强调摒弃概念和思维的重要性。

  在《金刚经》第三品大乘正宗分里佛就告诫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就是说,一个自称为得道的人,如果心目中总是有自我、有他人、有众生、有高低长幼的概念,那说明他没有在头脑中消除这些概念的对立,也就是没有真正地得道。

  在第四品妙行无住分里,佛对须菩提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就是说,对于一个学佛有所成就的人来说,不要总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也不要拿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认为自己总是高人一等。更不要戴有色眼睛,凭着自己的好恶去传道

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平等心去对待世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是给自己积累美德的基础,同时也是在给自己播种着福田

  在第五品如理实见分里佛提到了著名的四句偈语:"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是说,所有的现象,都只是一种假象,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才算是看到了问题的实质。这揭示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在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里,佛告诫人们不要迷信佛的形象,他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在第八品依法出生分里,佛反复强调了谦虚的品质对于一个修道者的重要性,这和儒家所讲的"谦受益,满招损"是一个道理。无独有偶,《周易》六十四卦唯有"谦"卦是一个"全吉全利"好卦。老子的《道德经》也讲"上善若水",取"谦虚使人进步"之意。

  人们的爱好和习气,也是影响修道成功的原因。这些爱好和习气干扰了大脑内部的能量分布和平衡,理所当然是影响大脑进入低能量状态的重要因素。所以也是佛要求摒弃的东西。佛家强调"舍",就是说把什么都要"放下"。 《金刚经》里提到"布施"这个词的地方至少有45处。"布施"到了极处就是"无我",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里,佛明确的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个意思佛在《金刚经》里反复作了强调,所以"无我"在《金刚经》中出现了多次。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里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又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在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里又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贪分里说:"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这些都是在强调"无我"的重要性。试想,连"我"都要舍弃,还有什么不能舍弃的呢?这就是佛家"以逆为顺","誓成无上正果"的大无畏精神。

 在这种低能量状态下,大脑里的物质和能量处于均衡和平衡状态,思维和脑物质达到了低能量状态下的平衡,正所谓心物一元,如如不动,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这时候只有感受,没有思维,所谓云在蓝天水在瓶,就是这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下还会发生许许多多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里,佛对须菩提说:"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里,佛说:"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能达到这种境界,佛就说是得道了。因为人脑是全息的,此时你就可以洞悉到你想要知道的一切,包括宇宙的本原和自己的来龙去脉,所谓明心见性,透彻人生宇宙的真谛。

  对于初知佛教的人来说,《金刚经》里的一些名词或许是很难懂的,所以在翻译的时候我尽可能解释得通俗一些。佛说"入世间法也就是出世间法",基于这种思想,在翻译的时候我大胆采用了一些哲学上的概念,请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多加注意。

  另外,《金刚经》的现代文版比较多,比如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李安纲译的《金刚经》,山西古籍出版社,钟明译的《金刚经》,在我看来,所有这译本都苦于无法用现代汉语准确表达《金刚经》的本意。最近,我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感兴趣的朋友请到莽昆仑网()查看我对《金刚经》的新译本,敬请朋友们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并和我讨论。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推荐